陈玮:加快人工智能研发 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2023-04-12 10:00:0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陈玮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一、背景

(一)相关政策出台。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结合,陆续颁布了多项政策鼓励并指导智能医疗的发展。2018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更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了中医药领域,重点强调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营造新环境。

(二)市场需求广泛。随着疾病谱变化、老龄化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对于康复、养生保健等服务具有更高的需求,而中医则在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优势,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对于中医药健康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三)计算机技术进步。计算能力、算法模型、数据资源、微传感器等计算机基础技术日渐成熟完善,为中医智能设备的算法漏洞的填补提供了可能,可为中医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助力。

二、现状

中医药数据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国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数据库技术、模式识别、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等)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挖掘,有效提高了数据利用率,获取有效信息,挖掘数据深层次的规律。

人工智能的介入为运用中医“整体观念”等思想指导健康管理提供可能。在赋能未病阶段健康管理中,通过便携式可穿戴智能化设备,检测收集相对高质量的身体体征信号,对人体健康状态进行智能化预估,以达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在赋能已病阶段健康管理中,利用智能化训练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经验和较强的人工智能交互手段,帮助有长期亚健康、慢性病、身体残疾群体实现康复训练,并通过职能分析身体功能数据实时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三、问题

(一)算法设计和模型构建不合理

目前,较多人工智能设备过分孤立了病证与诊断之间的关系。面对病情单一、诊断明确的疾病上,人工智能设备尚可给出较好的诊断方案,但面对较为复杂的病例,会突显出缺乏诊断的灵活性与变通性等问题。较多人工智能设备在数字化诊断上的作用没有显现,特别是符合脏腑辨证和气血辩证等传统中医辨证思路上缺乏有效衔接,且较多设备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无法进行基于概率论的自主学习与判断。随着采集到的数据不断累加时,改善后期优化升级的工作仍需人工完成,提高了智能设备的维护成本。 

(二)中医药可利用数据匮乏,缺乏标准。古代文献中浩瀚的非结构化的知识、现代文献中多样化的医学术语以及受医师个人经验及主观判断形成的临床诊断及诊疗病历等,这些原始数据量虽大,但数据间关联性较弱,可利用度低。同时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由于自身数据模糊性、经验性的特性,目前仍处于“小数据”阶段,而标准的统一正是将主观性“小数据”融合成中医药客观化“大数据”的桥梁。如何制定合理通行的中医药标准,加速数据融合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引导性课题及产品审批对企业的友好性不足。院校和事业单位容易申请到课题而获得经费补助,民营企业较难获得适合的引导性课题。但市场面有很多坚持多年深耕中医的企业非常符合有关部门发布的引导性课题,没有课题的支撑,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品进行试点工作也有难度,比如很多地方都不允许药店放置给用户体验的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设备。另外医疗行业药监部门对创新产品的约束比较严格,难以进行验证。中医数字化医疗器械特别是中医诊断数字化医疗器械这类属于创新型的产品,在走药监审批流程时很容易一头雾水,以前市场上没有的产品怎么去获得药监认可是个大难题。

(四)中医药人工智能人才不足。根据《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数量仅有 5 万余人,从事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人员数量仅占全部数量的十分之一,而中医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则更少。目前进行中医人工智能设备开发的科研单位大多为中医药院校,团队中兼顾中医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是较为长期的缺口。 

(五)人文关怀欠缺。尽管人工智能的诊疗为医疗活动带来极大便利,却无法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病人在诊疗过程中除了要忍受病痛所造成的生理痛苦,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医生需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不能只是把患者看作“等待修理的机器”。此外,患者往往会因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专业知识的匮乏或因疾病的限制,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由于这些模糊或失真的信息,人工智能仪器适用性将会受到严峻挑战。 

三、建议

(一)完善顶层规划,指明发展方向。

顶层规划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为促进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对中医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和实际研发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出具有学科特色的顶层规划和阶段性研究方向。由于中医“千人千方”的特点,规划应着重提升技术的创新性和医疗活动过程中设备的灵活性,充分利用中医药数据库,发挥中医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和健康管理等功能。鼓励易于脏腑辨证和气血辨证的中医多参数数字化人工智能项目,建立多参的数字化辅助诊断标准,利于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效果。

(二)出台相关政策,保护知识产权。

在顶层规划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或更新相关政策,以政策推动中医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如统一智能设备的收费标准,部分医疗机构的人工智能设备由政府出资采购,但由于医院尚未统一收费标准,院方使用动机不足。因此,要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有利于医疗设备的成本回收,保障开发使用、维护中医人工智能化设备的资金供应;同时制定收费标准明文也是对设备使用者的经济保障,防止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三)降低引导性课题门槛和创新审批流程。

为创新型人工智能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降低药监准入门槛,目前药监施行的还是以西医为主的准入标准,不利于中医项目的审批。建议创新药监审批流程,提供针对中医医疗器械的审评标准和指导,帮助生产中医医疗器械的企业。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多学科发展。

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涉及中医学、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发展中医人工智能应以中医为核心,以计算机、数学、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为工具,完善设备软件系统,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数据化,除转化为终端产品之外还可以继续开发数据库。同时高等院校应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高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学科互通交流和多学科合作发展,为培养交叉学科综合性人才提供条件。

(四)规范中医药数据库的相关标准。

制定权威、统一、规范的中医药数据标准是未来中医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对已挖掘整理的中医药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数据清洗和整合。政府加强引导,持续推动卫健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中医机构、相关技术研发企业实现中医药数字资源有效配置,加快推动中医药健康大数据的有效整合,统一数据库标准可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数据共享,促进开发全国范围、可交互的中医诊疗数据库。依托大量的临床诊疗数据,改进中医人工智能学习的灵活性,提高诊疗结果的可靠度,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的客观性、规范性,推动中医药发展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由数字化传承,到大数据智能化发展。

(五)合理配置设备数量,优化用户使用体验。

要系统调查供需双方对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的实践需求和用户体验情况,科学优化模块和配置资源,减少中医智能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开发具有充分技术含量和普适性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在挖掘整理中医古籍、病案、方剂以及知名中医的诊疗思想、中医辨证处方经验、临床实践进行整合的基础之上,在规范的伦理法规及认责制度框架之下,形成辅助学习和辅助诊疗的中医健康服务系统,要加强医务人员中医人工智能设备和应用的技术培训,让小医师开出相对较为准确的处方,提升诊疗能力。关注设备使用的落实,鼓励居民积极体验设备并开展中医人工智能市场需求调查,使设备真正得到充分利用,真正服务于社会,推进中医健康服务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