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喝饮料可以选等级,营养标识一目了然。近来,上海的一些商场中,部分饮品的产品包装上出现了分级标识。这正是基于上海开启的“营养选择”试点项目,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333.8亿元,2025年有望达3749.3亿元,街边琳琅满目的奶茶店也反映出蓬勃的消费市场。 本周正值全民营养周,新一批试点“分级贴标”单位出炉。“分级贴标”试点下,“健康分”选项正在搅动茶饮界的江湖。 饮料“营养选择”分级看其“短板” 在上海,走进某家以新中式茶饮为特色的网红奶茶店,在点单屏幕上,“四色”营养标识很醒目,从A到D四个等级颜色依次为深绿、浅绿、橙色、红色。 记者在该奶茶品牌的小程序上点单实测,选择不同杯型、温度、糖度后,系统会在右上角生成产品的对应分级。以同一款产品为例,在杯型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标准糖,评级为C级,选择少糖时,评级跳转为B级。 饮品不同的杯型、温度等同样会实时影响评级变化,而不加糖、不含牛奶的纯茶饮品,通常被标注为A级。 这一“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参考国内外标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分级从A到D级,其推荐程度递减。 “此次分级依据的4种成分都是需适量或限量摄入的,在评定等级判定上,将最低等级作为最终总体级别,简单来说,一款饮料的‘营养选择’分级要看其‘短板’。”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控制所营养科主任臧嘉捷举例说,某款饮料中,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克/100毫升,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克/100毫升,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含量为0克/100毫升,等级为A级,且未添加非糖甜味剂。饮料的最终评级会参考非乳源性糖含量,被定为C级。 “就像选电器时参考的能效标识一样,饮料营养分级后也一目了然。”不少网友点赞这一举措,有人直接表示,“以后会多多尝试少糖甚至无糖的饮品。” 饮料贴标,防控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给饮料分级并非新鲜事,已有超过30多个国家或地区给饮料及食品“贴标”,这种措施称为食品包装正面标识(FOP),是基于营养素度量模型开发对食物营养进行综合评价的呈现形式。 “FOP作为营养成分信息的进一步补充,能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营养状况,并迅速做出健康选择,这一措施是世卫组织提倡的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合算措施之一。”臧嘉捷说。 市疾控中心曾对全市13个品牌销量前三的现制奶茶,共计122款产品进行营养分析,结果发现,93.3%标称“不额外加糖”的奶茶,实际总糖大于0.5克;47.4%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实测总糖大于5克。 “按照上海最新试点的饮料分级,仅含糖量一项,93%以上标称‘额外不加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B级以上;将近一半‘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C级以上。”臧嘉捷说,这意味着,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糖分。 “世卫组织将糖、烟、酒并列为肿瘤三大诱因。”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伍佩英告诉记者,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儿童、成人龋齿、超重或肥胖的发生风险,可增加成年人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病风险。 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市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上海市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为90%。在医生眼中,更危险的现象是不少人将饮料当水喝。此前有报道称一名患者“喝奶茶将自己喝进ICU”,其因长期饮用奶茶、可乐等饮品却不喝水,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一度出现颅内血栓。“控制含糖饮料摄入,很有必要。”伍佩英说。 分级是引导,“放飞喝”不可取 本市“营养选择”试点已推行近3个月,从试点情况看,消费端与企业端均积极响应。根据试点门店的销售数据看,A、B级饮品的月销量占比持续上涨,不少市民的“控糖”意识正从思维方式转化为消费决策。 市疾控中心透露,目前第一批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试点项目,第二批试点单位共10家。 不过,医生也提醒,饮料分级并非发“好人卡”,换言之,虽然A、B级饮品在通常情况下含有更低的糖和脂肪,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敞开喝、“放飞喝”。 “我们常说,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同样地,也不能抛开剂量谈健康。”伍佩英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日添加糖摄入最好控制在25克内,“以目前的分类标准看,B级饮品的非乳源性糖要求控制在0.5-5克/100毫升,一瓶饮料按照500毫升计算,满打满算正好达到25克的标准,所以,一不留神就容易糖超标。” 医生建议,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代替饮用水,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饮水更应以白开水为主,避免喝含糖饮料。(李晨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