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年轻医生团队正在为患者看病。受访者供图 社区医院年轻医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培养出优秀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让基层医院把更多青年人才吸引来、留得下,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安心就医,不再“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 把母亲带到社区医院张磊大夫面前时,李颖心里其实没抱什么希望,母亲被淋巴癌折磨了10年,“只是想再试一次”。 过去这些年,她一直在与癌细胞争夺母亲,“每半年化疗一次”。每次带着母亲去三甲医院复查、化疗,都像在打一场让人身心俱疲的“仗”。去年年初,母亲低烧不断、全身疼痛,虚弱的身体再也经不住化疗的“重击”,老人的精神状态变得不稳定,开始抗拒治疗。 无奈之下,李颖经朋友推荐,来找张磊用中医疗法试试看。令她没想到的是,服药一个月左右时,她感到母亲的状态有了好转,半年后“她长肉了,睡眠也好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医生时常安慰鼓励老人,让老人又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咱们中医可能不用花多少钱,也能把病给治了,或者说,与病共存。”作为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张磊擅长用大白话来解释中医治病的道理,“共存,就是谁也不惹谁”。 很难想象,这个坐落在一片老旧小区里的社区医院,正在改变很多居民“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的传统观念。这里的中医传承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名医工作室,坐诊的是一支平均年龄约30岁的青年医生团队。过去一年,这个年轻团队的年接诊量接近5万人次,这个数字印证了,名医不单是评出来的,更是老百姓“用脚投票”的选择。 居民自发送来的锦旗挂满了墙,张磊常常提醒团队里的年轻医生要换位思考,要感谢患者的信任,“这是一份性命相托的职业”。 把人才引来,还要培养好、留得住 每天一大早,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国医堂门口,就排满了等待看病的居民。很多人是从其他区慕名赶来的。 伴着中药飘香,31岁的医师梁帅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问诊、推拿、拔罐、正骨……他在这里已经工作10年,附近很多居民都是他的老朋友。 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是同学中为数不多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他吃了一惊:没想到不起眼的社区医院能这么火,这么多患者来看病。 “那时候没有网上预约系统,早上7点医院开门,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梁帅虎回忆,当时中医科室大夫少,他眼看着张磊在不大的诊室里从早忙到晚,中午常常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面对患者时,他总是笑脸相迎,“他看病特别认真,对患者非常耐心细致,给那些年纪大的患者看完病,他都会主动起身送出诊室。” 梁帅虎说话不疾不徐,一副温文尔雅的和善模样,他也有自己的粉丝群,很多人因为信任他,经常推荐亲朋好友来找他问诊开方。有病人感慨,“看见这小伙子,心里就踏实”。这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有患者专程从内蒙古赶来。梁帅虎说:“老百姓是奔着好医生来的。咱要努力把患者都照顾好了。当一名大夫,首先要有一颗仁心。” 此前,很多医学院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工作,主要是担心基层待遇不高、患者不认可、医生自身成长空间受限。可在跟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梁帅虎真切地感受到,患者的选择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小医院”有没有“好医生”。 “有好医生,来看病的人自然就多,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张磊看来,基层医院不仅要把专业人才引进来,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好、留得下。 团队里的年轻医生每年都要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专业研讨会,在实践中见世面、长本领,不断提高全方位的能力。 28岁的穆德建大学专业是中医针灸推拿,毕业后刚到这里工作时也有过担心,“一开始会觉得,就个人发展来说,小医院肯定不如大医院”。来了之后他发现,“原来基层医院的水平也挺高的”。他经常有去不同三甲医院学习的机会,还常常参加一些高水平会议,而团队收治的大量患者也为他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我们团队的年轻医生都是优中选优,成长特别快,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张磊说。 医联体深度协作患者看病更方便 不同于人满为患的大医院,在社区医院,医患之间距离更近,可以长久地相处,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大娘,您哪儿不舒服?快坐下,我给您看看。”个子不高、梳着马尾辫的年轻医生刘朝娜声如其人,干脆利落。这个28岁的姑娘是团队里唯一的女性,吃苦耐劳不甘人后。除了问诊之外,她主要在理疗室做药罐、针灸、穴位注射等工作,“很多阿姨都喜欢找我”,她笑着说,每天工作强度挺大,下班回家还要不断“充电”,她喜欢这样的工作状态。 对医生而言,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持续创新。“基层医生需要具备全科医生的能力。”张磊说。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患者的需求各不相同,针对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他又带领团队开展了骨伤推拿、穴位注射、刺络放血、刮痧理疗、颈腰牵引、古法药罐、通督拔罐、穴位敷贴、中药内服外洗等10余项诊疗项目。 接触多了,他对患者的痛楚感同身受,“我们不开大处方,尽可能疗程短、见效快,费用低廉,不增加病人负担”。 近年来,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甲医院建立起医联体,如今,在原有“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开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通三甲医院的住院绿色通道。 “医联体机制可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打造全链条连续化的医疗服务,也让更多患者更愿意到家门口的医院来就诊。”张磊说,基层医院可以解决小病、常见病的问题,如果遇到一些确实复杂的疾病,还可以直接对接三甲医院预约住院治疗,弥补了一些基层医院没有住院部的难题,同时简化入院流程,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当患者急危重症缓解后,家门口的基层医院还可以继续为患者提供后续家庭医生的健康监测及康复指导等服务。”张磊说,自己的手机必须随时充好电,“不知道患者什么时候会找我。他们身体哪里不舒服,或家里人要看病,都会微信问问我。”他的微信好友有近5000人,其中4000多都是他的老病人,“现在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只要打一个电话,我们就会提供上门服务。” 离老百姓更近一点 为了做好基层医疗服务,团队成立了骨伤推拿治疗中心志愿者服务团队,筹建中医科健康讲座平台,不断提高临床医师的技术水平。 无论工作多忙,30岁的青年医生韩露都会定期跟团队一起去社区、养老院参加义诊等志愿活动。他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上学时,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就深深印在了这个年轻人心里。这四个字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时刻警醒从医者,不光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参加工作后来到基层医院,跟患者如亲人般相处,韩露愈发感受到这句话蕴含的深意。 从医20多年,在张磊心中,一名好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就像咱们孝敬父母一样,不会去想什么回报”。 他总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太多回报。楼道墙壁上,挂满了“名医工作室”“天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牌匾,“社会给了我们很多荣誉,我们更要想办法更好地服务患者”。 2020年团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用通俗易懂、轻松愉快的方式分享中医健康养生知识。梁帅虎承担起公众号内容的创作和发布的工作,工作之余他会精心整理患者病例、常见问题等,制作成科普短视频,让更多人知晓健康知识。 他注意到,近年来中青年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大,很多疾病来自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生活中的小习惯会带来大问题。”梁帅虎说,从这个角度说,健康教育的作用甚至大于治疗,“很多患者通过学习公众号里颈椎操等实用锻炼方法,使疾病得到了缓解。” 因为医术精湛,出身基层医院的张磊,如今还在天津市一家三甲医院执业。这些年也有一些医院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他依然选择留在热爱的基层医院,和团队里的这群年轻人一起,“离老百姓更近一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