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祉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23-06-07 16:04:4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4.png

  中国小康网讯 5月30日,“健康中国论坛2023”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主办、北京盛心集团承办,《小康》杂志社协办。这是国内首个从政策研究视角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国家级论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健康中国论坛顾问陈祉妍现场进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主旨演讲。演讲内容如下:

  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交流心理健康的问题,今天我深深地感觉到各个层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向大家汇报今年2月份我们最新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这是一份关于全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今年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是第三本,第一本是2018年版,2019年初发布,对中科院心理所过去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持续追踪研究进行了系列汇总;第二本是2021年初发布,主要进行了前两年(20年、21年)的调研,调研中的一部分结果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尤其是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

  24.6%这个数据可能在很多提案中被提到。在这里做一个澄清,根据我们使用的工具,抑郁风险的检出率是以20%为基准作为轻度风险检出率的指标,青少年检出率达到24.6%,意味着青少年比成年人群高出了接近5个百分点的风险,这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并不是我们青少年四分之一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近些年国家对于心理健康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比如学校心理健康层面,教育部牵头的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我有幸基因蓝皮书的工作参与到专项行动计划中的一些撰写和修改。    《心理健康蓝皮书》总报告是专门针对成年人群的,所以本报告数据结果以成年人群为主,关于青少年的部分我们每一本蓝皮书中都有专篇的报告。   第一部分先看看调查方法。

  从参与蓝皮书的企业数量,能看到全国心理学工作人员、工作团队的发展。在第二本报告中,我们与全国20家单位共同合作调研,总取样量接近7万,但两年之后,全国有上百家单位希望合作,最后76家单位经过筛选进入合作,取样的总样本量超过19万。这里可以看到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有一个快速的增长。   由于经费有限,调研没有做严格的分层随机抽样,抽样是根据在对合作单位摸底之后进行优势组合、人口信息进行对比,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核心样本。在总调研中,体现了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特点,东部地区非常多,因为东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院校、咨询门诊多,而西部非常匮乏。其次愿意参加调研的人,往往学历相对更高。我们每一次进行样本筛选时,核心样本都会提取一定比例的代表性样本,以保证能够贴近全国样本,所以本报告核心分析样本是6859份。    为了保证我们的工作既有连续性,又有时代特点,有一部分核心检测工具每年都不变,还有一部分会根据情况做一定的调整。每年不变的有两个核心工具,一个是我们所研制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简版)》,一个是《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这是全国常模,适用于我国十岁以上,从青少年、成年到老年群体。这两个工具,一个侧重健康层面,比如情绪是不是稳定,对自己是否有自信;另外一个侧重于最典型的心理障碍或者疾病,比如抑郁症。

  第二部分我们看看总体状况。

  历年来有些状况是非常稳定的。我们每一年的调研,包括国内和国际上的调研都会发现一个趋势,心理健康水平在青少年阶段是随着年龄增高而下滑的,初中生的问题比小学生多,高中生的问题比初中生多。在十年前的调查里,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上升,到35岁以后到达成年人比较高的水平,在35岁以后一直保持到比较好的状态,到大概是六七十岁的时候开始下滑,随着人的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生活适应困难增加之后,情绪问题也开始更多地出现,这是比较稳定的趋势。

  但这次调查中发现,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比以往更加严重了,心理健康达到平稳期的拐点略往后延了三五岁。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突出,过去上大学可能意味着有一些优势找工作,但是在当下,由于大学生比例多,还需要进一步升级学历,所以在18到24岁人群中间,抑郁轻度风险筛出率是2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到了25岁以上就快速地减半,所以青年人群是需要高度注意的群体。    关于收入的分析。当收入比较低的时候,心理健康的风险更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在于最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人群是最没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他们的经济、时间和意识程度比较低,所以必须要有一些国家层面的工作去覆盖这些人群。总体上来看,调研发现青年和低收入群体各种风险都是偏高的。    关于职业状况的分析。受疫情影响,很多人职业状态发生变化,有的人压力更多了,要做更多事,有些人工作岗位可能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单位运行都不那么正常了。我们分析职业人群时发现,无业、失业人员得抑郁风险大概是其他人群三倍以上。    我们还分析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判断。调研对象要回答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好不好,回答分为很好、中等、较差和不知道,回答不知道的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跟回答较差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合并在一起。大家对自己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觉察时,可能对认知效能是最忽视的,认为这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但很多人都会认为情绪是心理健康非常突出的指标。  第三部分看看对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们比较侧重可能影响社会、偏宏观且更有可能改变的影响因素,所以报告中涉及遗传或者生理方面的因素较少。    首先,工作状态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工作状态里,我们发现当工作时间有明显变化的时候,心理健康水平会受损。如工作压力,工作时间没有变化时,抑郁风险检出率是6.5%,是比较低的,但是当工作时间变得更多和更少的时候,抑郁风险翻倍。当工作岌岌可危,可能要失去工作岗位的时候,抑郁风险几乎增加到平均水平的5倍。工作倦怠方面,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间感觉到非常疲劳、甚至要崩溃时,是抑郁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跟人聊聊,跟家人、跟朋友等可信赖的人聊一聊,就会好很多,所以社会支持是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搭建起社会支持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调研发现,家庭中,已婚的人群抑郁风险是最低的,未婚的状态风险是最高的。同时加入年龄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差异是显著的。当被调查者朋友更多时,抑郁风险更低。青少年在居家上学期间,他们同龄人的网络被隐性破坏了。很多时候,同龄人在一起说一些可能大人看起来很傻的话,做一些看起来并不是有明确目的、有助于学习的事情,这些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现阶段,重建青少年在学校和社区的生活网络非常重要。    第三,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睡眠、运动和健康膳食。健康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比如运动频率越高,运动时间越长,抑郁风险降低,适度午睡也能降低抑郁风险。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只要运动,哪怕一周一次,只要超过20分钟,心理健康就有显著改善。    本次调查还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现代青年人的人生意义感问题。我们使用了一个经典的工具,发现人生意义感的获得是有助于心理健康的保护,意义感和空虚感随着年龄产生了变化,随着年龄升高,风险减低,也更能寻求到意义感。    第四部分我们看看服务人群。

  我们调研了心理咨询师这个队伍,得到了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卫生学会很多老师的帮助,调研问卷大概有1000多份,发现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健康略好于全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5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是他们的3到4倍。但难道我们不想追求百分之百吗,我们是专业队伍。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课程,满意度和便利度都比十年前大幅度地提升,全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但是仍然在有些地方覆盖是有问题的。    此外,我们也专门调研了心理体检,很多人都会认为心理体检是需要的,适合一年一到两次,收费中位数建议50到100元每次,医院和单位组织体检是大家最信任的渠道。    最后,简要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提一提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因为仍然有很多人感到获取服务是不便利的。

  第二,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举个例子来说,心理咨询师其实他们识别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能力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有很多人是不能有效识别的,虽然咨询师不具备诊断的能力,不具备诊断的资质,但是应该具备初步识别的能力,才能有效转介。

  第三,要加强对中西部的心理健康资源支持。我们历次调研都发现中西部地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等偏低。

  第四,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

  第五,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最后,感谢所有合作单位。历年来,我们积累的心理健康数据达到50多万,它们已经进入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我们支持全国心理健康的科研人员共同挖掘和分析数据,希望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多的参考。    谢谢大家。

  【陈祉妍简介】

  陈祉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辑:周经韬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