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爱教学的医生开辟单独考评通道

2024-05-24 16:34: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昶荣 责任编辑:明晓 字号:T|T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孩子教育。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把孩子的教育给伤害了,是不太好弥补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内科主任、原副院长李海潮在该院从事了20多年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他曾多次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孩子不论聪明与否,他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必须得到保障的”。

  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近日受舆论关注比较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属于毕业后教育。从2014年算起,今年是我国住培制度落地实施的第十年。10年来,我国累计招收住院医师107万人(含专硕研究生),64万名住院医师顺利结业取得合格证书,成为临床医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住培学员分别从约1000家住培基地结业。我国约有3000家三甲医院,这些三甲医院中,技术水平或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医院才会被选为住培基地。有了住培制度后,医学生毕业后几乎都得去这些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李海潮说,这对医疗质量的高水平同质化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个道路本身没什么问题,只会越走越扎实”。

  制度落地10年后,谈及规培制度需要改善的地方,李海潮呼吁,要提升教学医院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为那些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的医生开辟单独的晋升通道。

  李海潮说,对于这些医生来说,在完成基本医疗任务的前提下,如果教学工作做得好,就应该获得晋升机会,而不是要求他们必须做科研、申请课题、发表科研文章。这样一方面会分散他们在教学方面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科研可能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他们对医院所作的重要贡献就是培养优秀的未来从业者,维系并加强医院的教学文化和传统。

  “如果所有的职称评价标准都要用科研成果作为硬性指标,教学做得好的人就可能会被边缘化。而这些优秀的老师如果因此无法获得应有的发展,除了会影响个人对教学的热情,医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准会受到更大影响。”李海潮说。

  只有少数医生适合做科研

  “科研是一流大型综合医院非常重要的功能,他们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火车头。”李海潮说,“但即便是在这些医院,高水平科研也往往相对集中在某些非常有科研积淀和实力的学科。现在这个时代,高水平科研的门槛不低。说到底,科研就是少数人从事的工作,这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全民科研’只会损害医疗和教学。”

  然而,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医院的医生职称晋升都需要科研论文,这导致生物医学领域出现了不少低水平论文。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举办的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作的主场报告中,列举了2018年-2022年我国生物医学领域论文被撤稿情况,这5年的撤稿论文数分别为800、1059、835、496、310篇,涉及的单位数量为904、1213、1062、867、597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其文摘类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权威性居世界前列——记者注)。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生物医学领域的撤稿情况。一位医生表示,“没有论文,注定无法晋升职称,职称上不去,养家都困难。我也想自己有整块时间做点科研,但不可能。白天门诊和手术,下班后还要管孩子。仅仅晚上10点以后有点时间,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科研需要整块的时间”。

  这种对科研的重视也延伸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在专业硕士和住培“双轨制”并行阶段,“有些导师可能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做科研,剩下只有一半时间去培养临床能力。这和国家所要求的专业学位硕士必须有33个月的临床轮转严重不符”。李海潮说,这样的学员或许能通过结业考试,但是临床基本功能扎实吗?

  李海潮赞同将专业学位硕士和住培“并轨”,并严格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的临床轮转时间,严格限制对专业学位硕士不合理的科研和发表文章要求,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培养临床能力。而对于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医生,早些年的制度可能更为合理,即只有具备两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才可以报考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医生们在临床干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去读研究生做科研,往往是发自内心地对科研有兴趣。

  目前有不少硕士研究生选择科学学位,是因为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没有被录取,才转而选择科学学位硕士培养。“这种逼不得已选择科研的情况给后续的研究生培养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和那些因为兴趣而选择科研的情况完全不同,是一种扭曲了的选择。”李海潮说。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很多学生也是为此才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其中也包括考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最优秀的医学生。但李海潮发现,即使在这些最优秀的医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只想做一名能专心看病的好医生,对科研的兴趣并不大。然而,对于所有八年制医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是要和专业学位博士水平相同,这导致有些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我们应该至少给大家提供可以选择的不同路径,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李海潮说,“尊重个人意愿非常重要。他对这个事感兴趣,才更有可能成为‘大家’”。李海潮认为,热爱教学的那部分医生也是如此,应该给对他们提供必要的、充分的支持。

  教学并非“天然”就会

  李海潮表示,现在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我会看病了,再教别人看病,这不是易如反掌吗?”一些人认为教学没有“技术含量”。

  事实上并非如此。2010年,李海潮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他任职期间,率先在国内倡导“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该医院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的住培示范基地。“教学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李海潮举例说,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培养等都是国际上流行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模式。作为一名医生,除了看病,还需要有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专业素养等综合能力,这些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即便只是看病,缺少了高水平的PBL,教学效率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李海潮表示,现在已经不是只凭经验和学识就能很好指导学生的时代了,没有教育理念的更新、没有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就很难实现高水平的同质化培养,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至于教学的考核方法,李海潮表示,可以从量、质两个维度去考核。量的方面包括教学查房、培训量、模拟训练指导等易被量化的教学任务;质的方面,包括培训学员执业医师资格证的通过率、住培结业考试通过率等。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或者有体系的教学研究写成文章去发表,现阶段,这些文章主要还是发表在中文的医学教育期刊上。李海潮说,这样的论文如果和科研论文放在同一个平台去评价,是不公平的,因此一定要给这些热爱教学的医生开辟单独的考评通道。

  李海潮建议,通过指挥棒的改变,让医生在完成基本医疗任务的同时,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工作。医疗是个很特殊的领域,不仅医患之间要有人文精神,师生之间也应该有,年轻医生如果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温暖与热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后,他们面对患者时,也会不自觉地把温暖传递给患者。

  专家介绍:

  李海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段式考试方案的设计者,推动多级别国家级医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提升。现任教育部临床医学类教指委秘书长、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临床组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过程考核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4日 03 版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