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杨绎霏):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及“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调整修读的专业”。招收原则同步写明,对各学院转出名额不设限制,不得因为成绩、已成功转过专业等原因拒绝学生的转出申请。 消息发布后,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有些往届同学甚至发出“没赶上好时候”的感慨。 大学学什么专业,是高考结束后的一道必选题,也与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关系紧密。“不夸张地说,选错专业会‘抱憾终生’。”一位受访者说道。 话题一:为什么想转专业? 家中两代人都从事建筑行业,林旭晨同样也被寄予厚望。 但高考分数出来后,林旭晨和家人却犯了难。“我的分数可以报考省内前三的一所大学,但这所学校里没有建筑类专业;其他学校倒是有建筑专业,但是这些学校并不是很好。” 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家人为林旭晨选择了前者,大家普遍认为,踏入好学校比更换专业更难。为了增加进入名校的概率,林旭晨在志愿单上勾选了服从调剂的选项。“也填了其他几个工科专业的志愿,没想到最后调剂进了我填写的保底志愿——日语专业。” 因为还怀有“建筑梦”,林旭晨在尚未入校前就已经开始为转专业做准备,她将视线转向校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工科专业。“虽然没有建筑类专业,我也想继续在工科类学院读书,这样离我的理想更近一些。”林旭晨说。 同样的,入学前,都洋在了解过学院的大致课程后,也初步萌生了换专业的想法。但在家长“先行体验再做决定”的劝说下,都洋决定先在目前专业适应一段时间。 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后,都洋发现自己对当前专业真的“不感冒”。对于她而言,自己似乎与当前的专业绝缘,更多时候,笔记本上的勾勾画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都洋说,“了解过后觉得这个专业的职业规划也与我自己的不符。从这个专业毕业后,只能做外贸行业类的工作,我比较社恐,感觉不适合这类职业,于是换到了另一个专业,希望以后可以做文字编辑,家里人也表示了支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60.2%的受访者表示选择转专业是因为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其余受访者选择转专业的原因包括对所学专业没兴趣、高考专业没选好、父母希望转专业、学不好本专业等。 话题二:转专业的门槛有多高? 《新闻+》记者梳理各高校近年的转专业规则后发现,目前转专业涉及的要求,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对成绩有所要求,学生的学分、绩点要达到一定数值。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文件要求,提出转专业的学生,必修课和限选课首次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且GPA≥3.0;暨南大学要求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在当前就读专业同年入学学生中排名前 30%(含)。 也有部分学校将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转化为整体分数中的部分。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及纪检监察学院要求,将平均学分绩点的30%与面试分数的70%相加之和作为考核成绩标准。 第二,对转入、转出的人数有所限制。《重庆邮电大学转专业管理办法》指出,转出专业的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本年级本专业学生人数的10%,转出人数应为学院人数的10%以内。 第三,以笔试与面试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有些学校只设置面试考核,根据学生的回答打分。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发布的转专业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原则上按50%面试成绩+50%笔试成绩的方式评定出综合成绩,再按成绩排序接收学生。 第四,其他限制。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要求接收的转专业学生高考应为理科生,不分文理的高考改革省份学生选考科目应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科目;吉首大学药学院将高考成绩的70%纳入考核标准等。 因学校官网通知写明,仅限理工科学生报考工科专业,林旭晨只能放弃心仪的工科专业。在其他可以选择的专业中,林旭晨选择了学校里就业率相对较好的法学专业,参加了选拔考试。 回想起面试时的场景,林旭晨说:“走进房间,五个老师面无表情地看着我,那种气氛是冷峻的、紧张的,我一下子压力很大,尤其在我抽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题的时候。”高中没有选过政治科目的她,回答得并不理想,“准备考试的时候,我从学校的一些公共频道里找了大一的慕课学习,掌握了法史和一些法典的入门知识,没想到考查内容偏政治方向多一点。” 都洋则将转专业形容为一场“内卷大考”:“首先,综合成绩的年级排名越靠前,转专业成功概率越大.我也曾经想过学校对于成绩设定标准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不是学得不好的学生才应该转专业吗?另外,学院的转出名额也比较少,要求不能超出该专业该级招生的15%。” 除此之外,林旭晨与都洋都认为,转专业成功与否也与信息差有关。林旭晨曾想向教务老师确认文科专业的学生能否放宽要求进入工科转专业的考核范围之内,但没能打通电话。转专业名单公布后,林旭晨发现其中有几名文科专业的学生入选。她再次联系老师才得知,因学生诉求较多,对规则有所修改,已通知各个学院的负责人传达给学生,但不知什么原因,林旭晨所在学院并未通知到。 都洋表示,有些学生平时善于社交,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增加部分转专业的成功率。 话题三:转专业成功后面临的难题有哪些? 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完成转专业只是阶段性的胜利。进入新专业后,有些学院需要降级、补修课程,部分学生表示,这些变化令他们无所适从。 “新专业开设的课程听不懂,同时还要补修上学期没学的内容,一天要补落下的三四节课,课多得我都抽不出时间写作业,非常烦琐,压力也很大。没来新专业之前,我是专业第一,转来后这种落差感一直在折磨我。”程橙说道。 转至新班级后,因与班上同学彼此间不太熟悉,不方便沟通,部分学生存在遇到问题无人解答、无法融入小组活动等情况。“我刚刚上了一周新专业的课程,每天都被负面情绪包裹,思考许久后我请求老师帮我转回原专业。所以还是想说,转专业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能不能学好,能不能适应新环境,等等。”程橙说。 对于这类情况,部分院校也设定了相关措施。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官网显示,若研究生提出的转专业、转学院申请,师生存在明显争议的,则设置一个月冷静期,对该类申请进行再度考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要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理性考虑。转专业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但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对大学学习和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如果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固然好,但对于大学的学习而言,我们更应该利用好专业的学习平台提升自身的整体能力,以自身的核心能力拓宽未来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空间。” 话题四:转专业自由还有多远? 2005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更加明确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在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对转专业的限制也有所调整。 2023年5月,吉林大学宣布放开转专业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吉大教务处公众号发布数据显示,放开之后,2023年该校有1018名学生成功转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零门槛100%自由转换专业”政策,学生拥有至少三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即进校一年后可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二年级可以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分流,三年级可在学院内调整专业,四年级可以调整专业方向。 都洋表示,今年,自己所在学校的转专业制度也有变化,转出学院不再对学生设定成绩、转出数量的限制,由转入学院对学生进行笔试面试审核,接收人数不超过本专业该年级总人数的20%。“对比我们之前的规则,相对简单些。” 此外,受访者均表示,学校对转专业设立一定门槛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更期待公平、合理的选拔方式。“在我转专业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完全不知道题目的大致范围,只能靠自己摸索,事实证明我准备的方向确实是错的,如果考核前学校能有一定的考查范围划定,可能会更好。另外,希望有些重要信息可以及时传达和更新,避免出现本来能转却因为不知道规则变化而错失机会的情况。”林旭晨说。 熊丙奇认为,高校对转专业设定门槛具有一定的现实考量,一方面要平衡各个专业的人数,避免学校的管理秩序紊乱,学校的热门专业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能够认真选择专业,避免只是为了追逐热门,而非从自身兴趣和适配度出发。 “现在,不少学校放宽转专业的比例限制,允许学生自由申请专业,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从现实来看还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校要引导学生了解大学、认识专业,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让学生进行理性选择。其次,以信息公开的方式保障转专业的公平和公正,用师生监督促进转专业体系的良性发展。”熊丙奇说。 (应受访者要求,林旭晨、都洋、程橙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