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友婷 通讯员 靳朝凤 为积极探索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新模式,4月22日,深圳市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召开。广东省、市、区各级人社部门负责人,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圳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企业代表、相关协会代表等参加会议。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就是通过“三方九出八共”模式,即龙头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推动企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训、共同评价、共同激励、共同管理,为产业链建立从招生、培训、评价、就业到提升为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创新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培评用”融合发展,打通技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深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在制定工作规范、优化服务指导等方面率先探索,学徒备案人数、评价规范和评价工作方案备案数均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深圳市已有比亚迪、欣旺达、泰达机器人、深华建设、万乐药业等14家企业入选首批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共聚集135家生态链企业。 2024年,深圳将进一步扩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规模,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汇聚产业链内产、教、评、用等资源,形成政、企、校共商共建共享的技能生态新机制和“雁阵”发展格局。 据介绍,深圳创建“数字人社”技能生态服务平台,建立个人终身培训技能账户,搭载政策查询、免费培训、技能评价等一站式服务功能,以“高质量就业+高技能提升”双核驱动,强化培训、评价与就业联动。优化全市“1+11+N”载体布局,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多元参与”的培训实施体系,目前全市累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省级产业就业培训基地2家,市级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载体324家,为高技能人才培育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围绕“20+8”产业集群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重点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公益性培训,指导承训机构开发新职业培训标准,促进新职业、新领域行业人才发展。 在完善制度建设顶层设计方面,深圳构建“1+N”政策体系,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健全。组织编制三项“粤菜师傅”地方标准,填补深圳在制定本地特色粤菜标准上的空白,打造区域产业品牌。优化高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实施“鹏城工匠”“技能菁英”等激励政策,在全国率先设立“工匠活动周”,强化技能灯塔示范引领,彰显对技能人才的尊重和礼遇。近3年,深圳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03人、南粤技术能手5人、广东省技术能手191人、鹏城工匠30人、技能菁英100人。截至2023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02.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增至38%。 今年,深圳计划面向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汽车装调工、电池制造工、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药物制剂工、药物分析员等职业(工种)开展学徒培训8000余人,覆盖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目前,多家生态链企业正在开展本产业链的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和学徒培养工作,编制评价规范并推动上升为产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标准适应性开发,让人才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双向融合”,为产业链现代化注入全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