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清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夏丽萍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是重要“尖兵”。近年来,山东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与威海市总工会共建“威海海洋工匠学院”(以下简称“工匠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以推进职工创新创效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建立服务职工技能提升和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工匠培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人才,走出了一条以聚焦工匠人才培育赋能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党建“红色引擎”驱动。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坚定不移走“党建引领”和“工匠培育”融合互促之路,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优秀党员的“头雁”示范效应,牢牢把握工匠培育、人才培养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工匠学院实行校长负责制,配备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固定的办公场所,每年单列200万元专项活动经费,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支持保障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强化名师“素质动能”引领。聚合工匠人才、劳动模范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工匠学院师资库。组织52项院级培训,参与5929人次,新增企业流动站13个,305名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摸底了解企业最真实、最基层的技术需求、技术难点,完成了7265天的企业实践能力提升,依靠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支撑,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工匠人才培育的“加速器”。 放大平台“实践创新”功能。建设支持全面“实践+创新”的基础设施,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保障于一体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有21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个专项技能实训室,配备了总价值近2亿元的专业设备,成为工匠人才培育的“孵化器”。 注重产教“跨界融合”塑造。突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威海430多家企业建立校地合作关系,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打通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最后一公里”。牵头申报1个国家级、2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51个国家级、3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有力提升了工匠人才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质培养水平。 聚焦学科“技能竞赛”带动。积极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劳动技能竞赛和“匠心讲堂”,培育符合学院特色的品牌竞赛项目。制定实施《专业技能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加大技能人才激励支持力度,每年设置技能竞赛实施和奖励专项资金45万元,用于表彰奖励表现突出的师生。发挥劳模、工匠等“头雁效应”,围绕一线生产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开展匠师带徒、工匠讲堂、技术帮扶、揭榜攻关等活动,实现工匠和职工教学相长、共同创新创造。2023年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活动23场次,开展技术志愿服务3场次,提供创新创效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新支持、成果转化孵化服务16场次。 优化服务“自主创新”提升。大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新风,立足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设置创新培训服务中心,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实践创新平台,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2023年荣获各类专利授权9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5项,发明专利授权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29位。积极赋能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282项,形成30个项目清单,《绿色创新,赋能海洋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案例获评全国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学院被授予“山东省2023年度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先进单位”。“自主创新”培养出大批符合市场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工匠人才,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厚实的“创新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