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机器鱼”的科普故事走进中国科大附中

2024-04-14 13:36: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林梅 王海涵 王磊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林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对于力学专家来说,力,能演变出怎样的功能和形态呢?在我看来,力,可以意味着坚硬,更可以意味着柔软。在软体机器人领域,我们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4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李铁风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为线上线下参会的1000余名学生带来研究软体机器人的科普故事。

  “深空和深海环境下,极端的压力条件,往往令最坚硬的外壳都能土崩瓦解。那么,会不会软的物质反而更适应这类极端条件呢?”现场,李铁风戏称自己是“航空航天专业的养鱼人”,其科研灵感就是来源于深海里的鱼。

  李铁风介绍,想要设计出能适应极端环境的软体机器人,他首先将深海鱼类的构造和功能抽象出来,应用在机器鱼上。2015年,他研发的第一条全软体的、小于一寸长的机器鱼诞生了。为了测试它能否经得起大风大浪,李铁风克服困难,将其带至马里亚纳海沟,最终实验成功。

  近年来,通过与海洋、信息、机械学科交叉,李铁风设计开发软体机器人深海实验测试平台,他将软体机器人系统平台与机器群组命名为“Deep X”。在李铁风看来,软体机器人可以应对的极端环境远远不止深海,它要做的事也不仅仅是深海探测。在李铁风的规划里,软体机器人可以在人类未知的领域拓展边界。

  “未来,如果你是海洋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利用软体机器人可以搭载超声成像设备、体温探测设备等,以监测海洋生物的生理指标,进一步了解深海;我们还可以仿照自然界中的深海鱼群,开发我们人类的‘仿生深海机器群’。”此外,李铁风认为,所谓“极端环境”,不仅仅包括深空和深海,人体内部其实也是一个条件要求特别严苛的环境,“穿戴于”人体组织内部的设备,更是对柔软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软体设备未来在医学应用上的前景广阔。

  “生命其实还有很多未知的秘密。在生命的启发下,我们铸造了机器之力,研发了软体机器人和探测器,同时,我们又进一步利用这些新型的探测器,去人类未知的世界发现物质之理,解答生命之谜。这是吸引我不断的探索和求知的动力。”在和学生现场互动时,李铁风说。

  当天的科普活动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协办。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