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阅读提示 凭借得天独厚的智能制造产业优势,青岛电子学校联合区域9大类领军企业开展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更新专业课程、高度还原生产一线、搭建集团化联盟等举措,实现校企双赢,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 走进青岛电子学校实训教室,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元器件的生产制作,来自青岛海信智动精工电子公司的技术总监邢德永在旁悉心指导,在这里,学生们所使用的设备与企业的生产线紧密对接。无论是作业流程的严谨性,还是生产工艺的精细度,均瞄准产业标准,使得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便能深入且熟练地掌握产线操作的各个环节。 “过去的职业教育过于照本宣科,学生进入企业通常需要从头学起,如今通过产教融合,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仅节约了企业培育成本,对于人才队伍稳定、产品质量提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校培训处主任、电气专业课教师蒋松德介绍。 凭借得天独厚的智能制造产业优势,青岛电子学校联合区域9大类领军企业开展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更新专业课程、高度还原生产一线、搭建集团化联盟等举措,实现了课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蹚出了一条校企双赢的产教融合之路。 课业跟着产业走 “智能制造专业的PLC技术应用课程可以对应海尔卡奥斯车间自动化生产线,JAVA语言编程主要应用于智能化家居、物联网领域手机APP应用开发……”蒋松德近年来参与了多次专业和课程设计,“贴合生产一线”是他最为直观的感受。 拥有海尔、海信等享誉海内外的制造实业、沿海一线领先的智能智造技术……青岛的产业优势,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既是土壤又是考验。如何让课业跟着产业走,为区域24条产业链培育“适配”人才?这一直是电子学校思考的问题。 “产教融合推行以来,我们在专业和课程设计上做了诸多摸索和尝试,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是学校各专业普遍的共识。”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介绍,传统计算机、电子、电器专业是该校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产业需要,学校先后开设了3D打印、光伏发电、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所有专业设置,都是我们联合兄弟院校,征求合作企业共商的结果,旨在实现课程设计符合产业需求,让每一门课程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岗位。” 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基础上,电子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高标准的要求贯穿教学始终,要求学生毕业即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积极参加技术技能大赛,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具备职业竞争的绝对优势。 “当别的同事还不知道职业标准是什么时,我们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在同批下厂的新生中脱颖而出,不仅能够迅速顶岗,还能超赛道被企业委以重任,对于个人成长和技能提升都十分有利。”该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孙旭由衷地说,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孙旭在校期间即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与维护赛项金牌,工作以后凭借获奖的优势被企业调任到培训板块,专门从事与职业学校产教对接以及人才技能培训领域,实现了从蓝领到白领的转身。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作为海信智能化生产一线的员工,邢德永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着密切的交集,对于产教融合的成果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过去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偏弱,进入企业往往需要老师傅花费一定时间传帮带。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职教和生产的差距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进入车间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独立顶岗。” 破解职业教育供需不匹配的难题,需要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仅仅依靠专业课程与时俱进,势必重蹈“纸上谈兵”的覆辙,“再好的理论都不如生产一线的高度还原。”该校副校长王辉这样认为。 基于此,电子学校联合青岛九大产业领军企业探索尝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双主体、双导师、双标准、双课程、双认证、双文化、双课堂、双评价、双身份的“一线九翼”培养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比如我们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生产一线的设备仪器,学生的实操作业标准完全符合企业出厂产品的要求。”王辉介绍,校方邀请企业选派优秀一线工匠,定期深入校园授课,分享生产车间的典型案例和成果经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提早了解岗位环境和需求,更能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精神和企业归属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的确立十分有利。 专业老师进入企业实践,是电子学校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专业老师的能力决定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王辉介绍,“从校园走进企业,能够接触更多新的生产工艺,以及产业前沿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学科素材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时间。”蒋松德说。 集团化联盟激发企业热情 产教融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参与,如何激发企业热情,让他们“全情投入”?王辉认为,首先应该建立利益共同体。 “通过调研交流,我们深知人才供需短缺困扰着企业,社会招聘和劳务派遣的职工存在技术薄弱、稳定性差等问题,如果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技术水平还是对于企业的归属感都会远远高于前者。”王辉说,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近年来,电子学校牵头成立了青岛电子信息业职教集团,联合10所职业院校、10个产业行业协会、88家企业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 “依托这个载体,我们开展了技术交流、专业课程设计、成果转换、技术专利开发等工作,学校不仅为企业输送成熟优秀的人才,还利用师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双方可以实现互惠双赢。”王辉说。 作为中职院校,电子学校的产教融合之路也有自己的困惑。面对社会、家庭对于学历的期许和要求,电子学校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教育而非就业,无疑让产教融合的效果无处彰显。同时,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存在课程重叠或是衔接性不强等问题。 针对此,青岛今年正式启动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由中职和高职联合制定,原则上高职两年集中到新建的职教园区学习,实行园区管委会统筹管理、学院制办学,目前共有13所中职学校、135个专业点获批招生。“这种模式解决了‘三二连读’存在的中高职各自分层培养、融会贯通不足的问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大专毕业后的就业优势也会更加明显。”王辉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