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48个种类、9.2万余只越冬水鸟,1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包括白鹤、东方白鹳等极危物种、濒危物种……在一线实践,观测鸟类生态,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张紫涵的寒假生活丰富且多彩。 寒假一开始,张紫涵和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开展了安徽沿江湿地越冬水鸟调查与生态系统综合科考工作。半个多月的时间,团队跑了13个皖江流域湿地单元、30个调查观测点,进行拍照、望远镜观测、表格记录、无人机拍摄等作业,每天行程满满当当。 张紫涵所在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长江中下游鹤类种群的保护与栖息地结构性恢复课题。去年,团队运用刀切法识别影响鹤类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素,探讨鹤类栖息地综合保护模式,并在各类自然资源科技作品比赛中崭露头角,而今年寒假的集中假期又给了学生们宝贵的实践时间。 观测鸟类习性,早晚是关键,经常需要顶着星辰出发,伴着落日回程,即使穿着厚实,也难抵寒风刺骨。张紫涵记得,寒假期间,团队在武昌湖调查时,为更好地完成观测和记录任务,大家没法佩戴手套,手被风吹得红肿裂口,但没有一个人叫苦,“书本上的水鸟即使跃然纸上,也没有现实中的翱翔天空让人激动,这份经历太值了。” 和张紫涵一样,安徽农业大学学子利用寒假时间奔波在“三农”一线,或开展助农服务,或开展社会调查,或参与志愿服务。原来,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强农先锋、社会英才,今年寒假,该校为2万多名学生量身定制了特殊的“寒假作业”,既有参与一次农情调研、体验一次农事操作、掌握一项农业知识等农业实践探索,也有青创“筑梦行”、青为“志愿团”、青春“返家乡”等告白祖国的活动。 早上7:30,该校2023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马牧远爬起床,梳洗完毕,到学校食堂吃完早饭,匆匆赶往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实验生活。马牧远从事的是口腔微生物方向,到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培养的微生物长势,比如,他得从众多的微生物中选取一些长势好的微生物来做后续的实验,如测序、生物被膜、抗药性等。 “这个实验课题可以有效解决口腔致病菌较多的问题,例如蛀牙,龋齿等。”马牧远介绍,自己选择留在学校过寒假,实验之外,他会查阅学习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一方面可以弥补实验方向上的不足。 沉浸在微生物的世界中,常常让马牧远忘了时间,经常一抬头就到了日暮西山。晚上9点左右,马牧远回到宿舍,他还要把一天的实验记录下来,翻看一遍前几日的实验记录,写下第二天的实验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