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张月朦)优化校门口公交线路解决拥堵难题、完善手机应用程序中“长辈模式”帮助老年人融入网络世界、建设北京本土物种博物馆保护珍贵野生动植物、载客出租车可使用三环主路公交车道提高公交车道利用率……昨日,第十五届北京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市少年宫举办,共有13名学生获得科学建议奖,17名学生获得科学建议提名奖。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届北京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申报项目首次破万,获奖项目突出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热点话题,且多名来自郊区的中小学生获奖,本市科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且更加均衡。 据介绍,北京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自2009年首次设立,旨在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积极为首都城市发展建设献计献策。至今,北京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已连续举办15届,吸引了5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收到参评报告4万余份,共评选出科学建议奖和科学建议提名奖298项。多年来,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其中“关于在北京市推广食物共享,减少食物浪费的建议”由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提案提交2021年全国两会。 在本次活动近4个月的申报期中,累计收到申报项目11815项,其中科学建议2431项、建言献策9384项,万余学生参与活动。建议范围涉及智慧北京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交通综合治理、民生保障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首都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每到周五下午放学时,来接学生的私家车都将校门口的道路堵得严严实实,给周边居民出行造成不便。”来自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的邢泽羽、江奕乐、陈雅儒敏锐地发现了自己身边的问题。经过长达6个月的调查研究,他们提出增设定制公交解决拥堵问题的建议。如今这一建议已经提交给顺义区一家客运公司,孩子们自己考察设计的线路有望开通。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包括牛栏山一中在内,本届10项科学建议奖中,有两所郊区学校的中小学生获奖,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这说明北京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整体提高了。”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多所郊区学校学生脱颖而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北京科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和更加均衡。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案例 多项目关注北京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 今年夏天,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这一社会热点也出现在很多同学的建议中。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蔡若新和张馨冉建议加强乡村“平急两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锦悦和杨曾劭竹建议为北京地质灾害高发区配备改进型应急救生包(马甲),同学们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北京加强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本土问题,这也有助于帮助孩子今后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本届科学建议奖评委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助理张进宝说,我们的教育不只是要培养高分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也有助于他们今后投身家乡建设中。 “奶奶用手机时常问我一些问题,我发现很多手机应用程序的适老化服务做得还不到位,老年人在使用手机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风险。”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贾翌恒从奶奶使用手机的困境出发,通过前往养老院实地调研、发放网络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手机应用程序中“长辈模式”的科学建议。 “同学们的项目具有非常强的人文关怀。”张进宝表示,一切的社会发展都要服务于人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人类最高需求就是人文需求,无论是手机应用中的“长辈模式”还是建立儿童肿瘤家庭爱心小家,本届科学建议奖中涌现出了一批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项目,“虽然孩子们可能还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他们却看到了我们社会上需要关注、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