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大学生的12年助残接力

2023-12-20 09:24: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邢婷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角落里,散乱地摆放着磨坏的破旧马扎——一个月一把,一把十几元,对山东省新泰市禹村镇东沈北村独居老人陈大爷来说,马扎的故事见证了他被拦住的生活。

  “就是门口这个坎!每次挪动马扎去院子里,被绊倒了,根本起不来,俺就是盼着啥时候能活动起来方便点?”年过六旬的陈大爷年轻时因意外受伤导致小腿萎缩,只能用马扎一点一点挪动着走路,这一挪就是几十年。

  第一次见到陈大爷,山东建筑大学无障碍志愿服务团队队长邱宗念被深深震撼了。这一幕让他意识到,原来“高大上”的设计师最应该解决的,是千百位“陈大爷”门前的这一道门坎。

  在我国,有2.8亿老年人、8500多万残障人士这样一个庞大的无障碍环境需求群体,面对他们,大学生如何发挥专业所长,提供实际有效的志愿服务?

  从2012年至今,山东建筑大学的这支团队投身无障碍志愿服务12年,一届届学生接力,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总时长超1000小时,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家庭,累计为万余名弱势群体提供帮扶服务。

  调研:真正走到他们身边

  事实上,这不是一支简单的团队。

  团队成员从指导老师到每名队员,专业背景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拥有博士、硕士和本科学历,这种多元化的学科架构、多层次学历背景为团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

  每名成员在加入无障碍志愿服务团队后,风雨无阻地一次次下基层,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帮助更多有需求的人。

  “当我亲眼见到困难群众的家庭状况时,心理是非常受冲击的。他们要么身体残疾,要么家庭经济困难,还有的是失独老人,我们应该为他们多出一份力,多尽一份责任。”团队副队长李全民说。

  然而,让团队成员们始料未及的是,在开展调研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沟通。因长期贫困加上残疾,很多被访对象自卑、不善言辞,根本不相信这群年轻学生能帮什么。刚接触时,他们的态度常常是被动冷淡,很难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对此,团队成员没有放弃。

  在济南市柳埠街道尧庄村,一户残疾人家庭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一位是肢体残疾,一位是智力残疾,家里生活困难。

  第一次上门的时候,两位老人拒不开门,根本不相信义务帮扶这回事。队员们尝试着先和老人聊家常,发放慰问品。慢慢地,两位老人敞开了心扉。如今再去回访,老人总是热情地沏上院里枣树自产的酸枣茶,摆上自家地里种的山楂,按当地待贵客的风俗来招待队员们。

  “走到残疾人身边,我才真正体会他们生活中的痛点难点。我们清晨5点就出发,乘车穿过盘山路,再手脚并用爬上村里最偏远的山头,被大鹅咬过,被狗追过,夏天一天就能晒黑,没经验的新成员都要晒蜕皮几次。”实地考察3年后,团队核心成员本科生宋佳丽感慨调研生活真的“丰富多彩”。

  遇到危险是常有的事。有位残疾人住在村里大山的最高处,调研那几天正好暴雨刚过,必经之道被洪水冲垮,幸亏司机经验老到,车辆的轮胎悬了半个在悬崖边,平时5分钟的车程,足足开了半个多小时。等下了山,队员们才长出一口气,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还有一次经历令邱宗念印象深刻:去一个村庄走访,山路崎岖狭窄,汽车开不上去,步行需要走半个多小时。村支书临时借来一辆摩托车,就这样,村支书骑着摩托车带着队员坐在后座上山。“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坚持奔走,与老人、残疾人面对面交流。”邱宗念说。

  在12年时间里,千余名队员的足迹遍及齐鲁大地,北至黄河入海口,南至沂蒙山区,西至西北平原,东至胶东沿海,在困难群众中传递着温暖与爱心,留下了山建人的青春印记。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支年轻团队面向城市公共空间、老年型社区、旅游景区、交通出行系统等无障碍建设相关领域进行调研督导,发放问卷1万余份,形成调研报告10万余字,获取了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的一手数据,深入了解了千百老年人、残疾人的切实需求。

  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原副主席吕世明称赞这个团队:“立项开展之早、持续时间之久、涉及范围之广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办实事:成为有障碍群体最信赖的人

  2016年10月,在前期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山东建筑大学无障碍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此时团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中心培育平台基础上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促进团队的专业化发展,为有障碍群众办实事。

  44岁的郝红强来自济南钢城区艾山街道方家庄村,因23年前的一场意外不幸致残,高位截瘫,对生活失去希望。一开始团队介入帮扶时,郝红强压根拒绝交流,队员一次次主动上门,陪伴聊天,做心理辅导。

  聊天中,队员们发现,他很渴望能自食其力,喜欢在小院里活动活动。团队就给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家庭无障碍改造方案,为他的小院子进行全面硬化,在主屋入口处加设了坡道和扶手,厨房里重新铺设低位灶台,厕所装上了坐便器、扶手。

  改造后,他可以坐着轮椅安全便捷去往每个角落,院里种上了花花草草、养了小鸡小鸭,郝红强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团队还积极联系当地残联,为他领取了创业资金和饲料加工设备,从事酿酒和饲料加工,他的家庭收入也逐渐改善。

  “没想过曾因残疾一度抑郁的人现在能变得这样积极乐观,看到他发自内心的笑,我都忍不住落泪了。”看到郝红强在院子里展示新学会的轮椅“翘头”技能时,队员李雯杰哽咽地说。

  为了无数个“郝红强”,团队坚持每年组织开展无障碍志愿服务,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调研评估、设计服务,为老年人进行慰问陪护、智慧助老、心理疏导等帮扶。

  这些年,团队同时孵化培育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光明使者”“残疾人家改”“适老化改造”等多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形式进一步拓展。

  “这些品牌项目将大学生与社会真正关联起来,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才干,实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三者有机统一,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政工作,有助于形成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良好社会风尚。”山东省残联权益保障和教育就业部部长周小龙说。

  “我在无障碍实践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了青年的力量和人生价值。无障碍不再是书本上生硬的名词,而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一次次难忘的实践、一幕幕动人的温情篇章!”在进行团队招募时,外联部部长崔璨这样回复申请人的提问。申请人中包括青年学子、政府公务人员、社会爱心人士,甚至不乏团队帮扶过的残障朋友。

  “学校12年不间断的组织无障碍志愿服务,投入对受助人群需求的调研和帮扶,充分体现了大学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职能,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青年学生走进群众、了解社会,运用自身所学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他们担当社会责任、体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我们会持续不断坚持下去。”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副书记肖建卫说。

  王宇 李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20日 04 版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