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过后,7年级学生就要开始“描绘未来”:他们要进行“生涯行走实践”,学校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到街道、社区、场馆、企业,初步体验一个企业、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职业文化;8年级学生要“记录成长”,学生结合项目化学习,进行特定行业的学习考察;到了9年级,学生会在4月到5月期间获得两周的“假期”,进行社会课题研究。 这种课题调研,由该校课程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先对初三学生做学术指导、写作、研究方法的培训,之后学生各自组队走出校园做社会调查课题。今年9月,该校4名高一学生组队完成的课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临期产品销售平台》,还拿到了SAGE全球中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大赛“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领域的金奖。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他们懂得聚焦社会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其实在推动学生明晰自己的兴趣领域。”上外附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陆敏介绍,生涯教育配置在学生发展中心这一专门机构之下,中心下设心理健康、学生自主发展和升学指导办公室等。 这所学校崇尚的,是“大生涯教育”理念。“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陆敏说,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索、理解社会、规划未来的全过程,“学生要体会每一个环节,仅高中三年还不够,需要尽早开始,附中七年一贯制的学制和特色课程,能为这样全面的探索提供优势”。 从“我能考什么学校”到“我将来要做什么”生涯教育带给青少年学生的改变,是惠及其一生的。 10月28日,中国贸促会原副会长、国际展览局原中国首席代表、上外附中75届校友王锦珍回到母校,给学生带来了一堂生涯教育的讲座《亲历世博,见证中国发展》。他通过各个城市举办世博会的故事,给学生们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讲述了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如何“做买卖”,以及中国外交人才需求现状等。 这样的讲座,在之后的两个月,该校就有4场。讲课人包括两位该校校友: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前代表周健和丘成桐数学团队核心成员张俊。“一两次讲座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14年的名家讲坛坚持下来,年年如此,总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启发,促成见贤思齐。”陆敏说。 上外附中毕业生任宣颖现在在一家酒店管理集团工作,“擅长并且喜欢这份工作”。她觉得,自己最终能在大学入学、就业时拿到offer,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学校园活动中探索和培养出来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她还记得自己初三两周“放假”时间里到提篮桥社区医院调研了安宁病房,那时上海还没几家医院在做临终关怀项目,“一下子拓宽了我的视野,高一一开学,我就加入了心理社团想做些事”。 任宣颖后来参与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月活动,参照综艺节目形式让同学们课间在校园里打卡闯关,“我们设计了五六个关卡,每一个打卡点都要去找不同的老师商量场地,还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同学给出不同的分工,就特别能锻炼人”。 有人擅长沟通,还有的人通过生涯实践发现自己其实擅长做学术研究。 今年8月,上外附中高二学生邵晓玮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录取了。他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男”,特别擅长数学和物理。“我试过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感觉最拿手的还是理科竞赛。”邵晓玮介绍,他参加了学校科创研究类的信息学社团,并由此对信息学产生了兴趣,参加了信息奥赛,“我们有很完善的科创研究体系,可以一步一步像打怪升级一样往上爬。我不属于特别擅长交流的人,我将来可能会从事学术研究”。 据了解,上外附中现有学生社团53个,涵盖外语、科创、文艺、公益、体育等各大领域,所有学生社团大都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运行。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向学校递交申请报告新开某个领域的社团。 此外,该校还提供生涯特色课程和测评工具,将个人优势探索引入学生的自我认知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