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九龙坡区工会组建“三心”劳模志愿服务队,让“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引题) 劳模工匠“抱团”点亮“志愿红”(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党的教育、军队的培养以及英雄劳模情结激励我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近日,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会议室里,74岁的全国劳模王素芳和获得过“一等功臣”称号的退役军人龚伯权,分别结合各自的人生经历,为该街道数十名企业、社区工会干部讲述各自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 而类似这样劳模工匠“三两成团”地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宣讲、困难帮扶、健康义诊、答疑解惑等公益服务活动,在九龙坡区已屡见不鲜。 2021年,九龙坡区总工会在全市率先组建起以“匠心”“筑心”“爱心”为核心的“三心”劳模志愿服务队,探索劳模“抱团”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并按照党政所需、工会所能、职工所盼原则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如今,该服务队已有劳模、工匠等队员120余人,实现“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社会效益。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劳模的身份是一块‘金字招牌’,一直以来区总工会都在想方设法让这块招牌更好地发光发亮。”谈及建立“三心”劳模志愿服务队的初衷时,九龙坡区总工会副主席黄科坦言,以前劳模们开展各项服务时,大多是“单打独斗”,并且职工群众、企业与劳模之间缺乏一个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和平台,这也造成劳模工匠在社会上的示范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重庆市劳模毛铁告诉记者,服务队未成立之前,他联系居住在杨家坪地区的5位劳模,成立“杨家坪五月彩劳模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服务,因是自发成立,人手缺乏,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影响力有限。 “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黄科说,在2021年以前,区总工会一边依托工作站动员辖区劳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一边探索建立劳模“抱团”服务社会的制度机制。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2021年,九龙坡区总工会“三心”劳模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这也是重庆市首支劳模志愿服务队。据介绍,区总工会根据劳模的职业特点、行业属性等,下设“匠心”“筑心”“爱心”3支服务分队。 其中,“匠心分队”重点解决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方面的问题;“筑心分队”深入校园、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爱心分队”围绕困难帮扶、爱心传播、文明劝导、健康义诊等公益事业开展志愿服务。 如今,这支队伍已从成立之初的30余名成员,发展到了120余人,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力量。 职工企业“点单”,劳模工匠“配菜” “当劳模工匠‘抱团’登上社会大舞台后,推进党政所需、工会所能、职工所盼的工作也就变得更顺畅了。”九龙坡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尧表示。 据介绍,服务队坚持职工群众、党政、企事业单位“点菜”,劳模工匠“配菜”的原则,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居民文明素养培育、工会组织爱心传播等提供了精准服务。 “企业有需求,劳模见行动。”此前,区总工会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辖区多家制造企业在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发新产品等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正全力攻关,需要技术支持。全国劳模、“匠心”服务分队队长刘小强告诉记者:“我们立即把分队成员组织起来,到各企业开展技术协作、交流沙龙。” 目前,“匠心分队”成员利用自身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积极围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协作、技术交流40余场,带领1300余名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20余场,创造经济价值超5亿元。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近年来,“三心”劳模志愿服务队的120余名劳模成员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和岗位特点,把志愿服务融入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做深做实“传帮带、助励志、广传播”3篇文章。 如今, 越来越多的劳模工匠和社会有识之士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发挥各自技术专长,服务社会,不少人还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换。 此前,盲人按摩师毛建军因门市合同到期,续租未达成协议,需要另找新地方。毛铁得知他的困难后,主动上门为他提供了帮助。 “不仅到处帮我找合适的地方,还从别处帮我借了3万多元。我打心底感谢他。”毛建军也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2022年,他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已免费为20余名孤儿、残疾人等传授按摩手艺。 这样的故事是“三心”劳模志愿服务队成员发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作用的缩影。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细化志愿服务项目,拓宽志愿服务领域,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常态化、标准化做好劳模志愿服务工作。”张尧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