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的高材生、纽约大学的研究生、消费升级领域的青年投资人,究竟什么才能体现这群“高知”青年对社会的价值?什么样的创业模式,才是体现青年群体“社会担当”“家国情怀”的好模式? 11月16日,40名40岁以下的创业青年在上海拿到了他们人生第一个全球创业周创客奖杯。他们的创业项目有的尚未盈利,有的发展红火却没有多大估值空间,还有的并不为大多数投资人所看好。但在上海,他们却得到了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联盟的青睐,荣获“青年社会企业创客”大奖。 “‘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模式将得到根本改变,饱含社会创新激情、践行社会创业梦想的‘社会创客’将是新时代的生力军。”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志阳多年扶持青年学生创业,他发现,越来越多青年正在成为“社会创客”,“他们的创业项目,不光为了自己挣钱,也为推动社会进步”。 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张焕歆出生于1991年。2015年大学毕业后,这个上海松江的本地男孩走上了一条与大多数同学不同的道路——当“二房东”。他把上海各个区域的老旧KTV、旧商场承租过来,改造成20平方米左右的单身公寓,出租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大家不用再花高价去租市中心老旧房子了,楼道又脏,又要跟人合租分摊房费。”在校期间,张焕歆发现,“租房”是应届或者毕业5年内大学生的刚需。即便像他一样的上海郊区人,也需要在市中心距离单位近的地方租房,而市场上这样的带独立卫生间的“单品”几乎没有。 与此同时,很多地段不错的KTV、老商场因为经营不善只能关门。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情况下,把它们改建成单身公寓是个不错的选择。张焕歆的项目名叫“青租界”,两年下来,他已经在上海金桥、莘庄、江湾等区域拥有5处2500多间小公寓,入住率超过95%。张焕歆还为这些同龄人设计了无印良品风格的居室,提供冷淡风格的基本家居用品。 根据最新发布的上海住房“十三五”规划,未来5年,上海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将明显增加,预计供应5500公顷,较“十二五”期间增加20%。上海城镇住房供应总量预计新增约170万套,其中,商品住房约45万套、租赁住房约70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约55万套。租赁市场,将成为未来政府解决青年住房问题的一个最主要手段。 刘志阳告诉记者,上财创业学院一楼的创客空间内,孵化着一大波像张焕歆一样的“社会创客”。有专门为充电汽车铺设充电桩的“翼电充”公司,有为大学生提供“挂科险”“减肥险”的励志保险公司,还有专门为社会创业企业提供融资的创投公司。 上海中缔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邵波就是这样一个投资人。30岁的他与其他5名青年创始人一起,设立了一个5000万元社会创业扶持基金。“不计较财务回报,就想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张绍波介绍,自己的主基金有大约10亿元规模,投资目的就是“财务回报”;而这个5000万元的基金,只是一群创始人的“情怀”,“投一些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能有重大社会利好的早期项目”。 比如最近,上述基金就为4名中科院博士正在研究中的肿瘤抗体项目提供了一笔不小的早期研发资金,“医药领域我们并不算熟悉,也不是主基金的投资方向,但对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大多数人投医药都投在中后段,帮助药品上市阶段;而我们只是想帮助这些博士更快更好地做研究。” 据悉,这家投资公司还想把一支一直在美国搞科研的青年团队引回到中国,“可以给投资,但前提是,他们得回国做研究。不然就没有意义了,对我们国家、我们国民没啥意义”。 11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犀利地指出,大学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给大学生一种“家国情怀”,“有的学校招生很好、学术水平很高、学生就业也不错,但它培养的学生出来后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却很少、很小,甚至以出国留学、待在国外工作为荣,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开连锁“美容院”的青年创业者谢峰,这次也拿到了全球创业周社会创客的奖杯。过去几年来,他开设的“发母”侗医头疗养生院,吸纳了197名聋哑人稳定就业,包吃、包住、包培训、包认证、包上岗。一群聋哑人,拿着每月四五千元的工资,在南京、昆明、盐城、贵阳等地传承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侗医头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