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样,万伟刚和伙伴们还是一直坚持着,把定位器发给更多的老人,也把自己的项目告诉给更多人。去年一年他们已经发放了七、八百台定位器,至今为止已经找回100多名走失人员。 “枯燥”的宣讲赢得“市场” 主题宣讲25余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累计服务受众10.5万余人……这是来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中国故事”讲述行动志愿服务项目的“战果”。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枯燥无味”的项目,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政策宣讲会让不少人皱起眉头,望而却步。 作为项目的发起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贾学龙曾经讲述自己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故事,那些在西藏做志愿者的点滴曾感动过很多人。他知道,宣讲政策理论要做到讲故事那样,太难了。 2104年最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艰难地去学习资料,琢磨如何转换成生动的语言,请教学校老师去做诠释。 当然,一开始的宣讲也并不像他讲自己故事时那样受欢迎。 他还记得有一次进社区的经历。 当宣讲团的志愿者精心地准备,信心满满地出现在社区里做宣讲的时候,底下的听众却只有四、五个人,那一刻,贾学龙觉得尴尬极了。 在贾学龙的概念里,这样的宣讲不能生硬地把要讲的内容直接搬出来,而是要转化成普通百姓能听懂、感兴趣的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雷锋精神、志愿者故事……这些正能量的内容都是他们宣讲的主题,在他看来,这些内容应该被更大范围地去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祖国。 为了把这些内容变成他们要向老百姓宣讲的脚本,贾学龙和志愿者们煞费苦心。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会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相结合,讲富强,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讲公正,就用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等等,一定要让老百姓喜欢。”他说。 不断的摸索让志愿者们的讲述越来越受欢迎,占领的“市场”也越来越多,他们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甚至成为党校教授党课的一支力量。 “今年省委党校为基层干部开设培训班,专门让我们的志愿者过去给这些干部们讲述雷锋故事,作为他们的特殊党课。”对于这些主动找上门的工作,贾学龙觉得特别骄傲。 而他们的宣讲也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他们,那些理论、政策、志愿者故事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对于他们学校的学生,宣讲团常常会讲优秀教师路永洁的故事,这个为了学生呕心沥血最后倒在岗位上的年轻老师在志愿者的讲述下,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她的事迹,被她感动,向她学习。 贾学龙还记得2015年那次为学校新生讲述路老师的经历。台上,志愿者在深情地讲述,台下,很多学生已经热泪盈眶。“对于学生,这比任何的思想教育课都管用,我相信,他们已经汲取到一股正能量。” 如今的宣讲团更加规范,会定期给志愿者做培训,每周邀请学校专家教授做团队辅导。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带动了更多人去做这样的工作,很多学校慕名前来取经。他们的足迹也延伸到更多的地方,美国、俄罗斯、柬埔寨和哈斯克斯坦也都成为他们的“战场”。 “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中国故事走进更多国家,让国外的人更了解中国。”贾学龙说。 在质疑声中成长 从做“免费早餐”的第一天起,刘富鹏的耳朵里就从来没断过听到质疑的声音。 这是一个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河南新乡,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品牌。四个城区6个免费早餐站点,坚持4年多,能够走到这一步,刘富鹏和团队志愿者们走的不容易。 最初这个有着公务员工作的年轻人想要为环卫工人做点事,是因为一些照片,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有环卫工人蹲在地上吃着手里的饭:馒头咸菜。 这样的镜头触动了刘富鹏。在随后的调研了解中,他知道环卫工人因为收入不高、上班时间又比较早,很多人都不会正儿八经地吃早饭,常常是馒头开水就对付了。 “免费早餐”的概念就这样在刘富鹏的脑子里诞生了。最初的志愿者是他和他拉来的大学校友,十几个人募集了一些资金,拉个横幅,这项目就算启动了。 “切,这肯定是在作秀呢,干不了啥事。”一个路人毫不客气地丢过来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