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解到接受 从争议到推崇 “边缘”项目闯出志愿服务成长路

2017-12-05 11:52:0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陈凤莉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志交会.jpg  

图为本届志交会志愿服务发布大会现场,青年志愿者跳起欢快的舞蹈。李雅偲/摄

  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无助地在街头行走,穿着救援服装的志愿者焦急地四处寻找,当屏幕上打出“爸妈,我们回家”的字眼,万伟刚的路演结束了。

  他静静地走下台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评委席和观众席则发出了一阵掌声。

  这是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的答辩现场。来自浙江东阳红十字救援队的万伟刚带来的项目叫做“爸妈,我们回家——关爱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这个2016年第三届志交会上的银奖项目,今年又入围了志交会的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全国赛。

  在现场,入围这次创建活动的志愿服务项目有188个,他们都是前三届的获奖项目,这次比赛后,他们中的大部分项目将走向全国,成为全国的示范项目,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和组织走上他们的路。

  而在此前,他们这条路并不是那么顺畅,一些项目从不被理解到被人接受,从争议到品牌,他们一直坚持着,在志愿服务这个行业闯出了一条路。

  在不被关注的领域做出成绩

  尽管在比赛现场赢得了不少赞叹,但走下赛场的万伟刚知道,能在这个领域做点事的人并不多。

  事实上,万伟刚所在的救援队一开始是做城市应急志愿服务的。从2014年开始,渐渐增加的老人走失案例让他把目光投到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群体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走失的几率也越来越大。”他说。

  这些老人找到回家的路并不容易,他们不记得家人,不记得家,甚至不记得自己。“假如在他们身上装一个定位器,让家人随时掌握他们的信息,应该就可以避免这样的走失事件。”

  想到这一点的万伟刚和同伴马上就开始了众筹资金,去购买定位跟踪器,并跟东阳市的民政等部门联系,去了解到底有多少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然后免费发放给他们。

  “80多位!”在并不太大的东阳市,这样的数字还是让万伟刚小小地吃惊了一下,而这些,也只是通过相关部门筛选出来的,潜在的没有被发现的则更多。

  在万伟刚和团队伙伴们的设想中,希望通过这台小小的跟踪器,可以让家人随时定位老人位置,避免走失事件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救援队志愿者的工作可不止发放一个跟踪器那么简单。“总有老人不佩戴,总有家人不上心。”

  在这个项目中,万伟刚和项目团队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关爱链条:事前预防,定位器跟踪,事后紧急救援。利用专业智能定位软件,建立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保障平台,老年人走失时,可第一时间确定其地理位置,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发动广大志愿者帮助走失老人尽快回家。

  “我们会走进社区,去做宣讲,让大家更了解阿尔兹海默症,提醒他们注意家里的老人。如果真的走失了,我们也有自己的寻人机制。”他说。

  寻人的过程常常会比想象中复杂的多。

  去年,寻找一个阿尔兹海默症阿姨的事情让万伟刚记忆犹新。这位80多岁的老人刚刚从儿子家到了女儿家,然而女儿出去买个早餐的功夫,老人就走出家门不见了。在家属自行寻找一天无果后,当天晚上找到了浙江东阳红十字救援队。

  “我们顺着监控去查,一直跟着老人走进了山里,然后她的身影消失在了监控镜头里。”万伟刚说。

  那是一次两夜一天的寻找,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救援队志愿者才在一个悬崖边上找到了被雨淋了正在呻吟的老人,那时,她已经在山里长途跋涉了数十个小时,脚都肿了。

  当志愿者连滚带爬把老人从悬崖上救下来,老人的女儿跪在了志愿者面前。

  “感觉我们做的事是有价值的。”尽管寻找老人的过程并不容易,但万伟刚却常常会被自己做的事感动。

  然而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有爱的工作却并不被关注。

  “不好出成绩啊。”万伟刚坦言,太多的人不愿意承认家里有一个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当他们的老人走失被找回后,他们会要求救援队撤掉所有的寻找信息,就像这样的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让万伟刚感觉很不好,不是因为自己的辛苦不被承认,而是这样的现状不利于他们志愿服务的开展,“信息公开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