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未经提醒直接扣款是否合理?律师:免密支付不应免去知情权

2023-05-26 08:46:51 来源:央视网 作者:杨绎霏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央视网消息(记者/杨绎霏):开通小额免密支付后,明明没有购买却突然发现被平台扣了钱,这种情况你遇到过吗?近日,有网友反映在翻看订单列表时发现了一笔自己毫不知情的消费记录,若不是仔细查看,钱款可能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扣除了。

  同意开通免密支付是否代表消费者让渡了部分权利?平台未经提醒自动扣除额外费用是否合法?对此,央视网《新闻+》记者连线北京大成(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苟琳莉。苟律师表示,同意开通免密支付并不代表消费者放弃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平台若未履行在合同中约定的到期提醒义务,理应承担消费者损失。

  《新闻+》记者:平台可不可以默认为用户开通免密支付?

  苟琳莉:根据我国法律,平台默认“帮助”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属违法行为。首先,该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和第九条中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没有知情权,就无法保证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若在银行遇到默认为消费者签署“免密免签”的情况而不作说明,这样的条款对签署方来说是无效的。因为根据法律规定,作为格式条款的拟定方,必须要提示对方条款里涉及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不能将一些“增强自己权利,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内容悄无声息地纳入条款,骗得相关当事人签署。

  《新闻+》记者:您注意到有哪些利用免密支付漏洞的现象?

  苟琳莉:利用免密支付漏洞扣钱涉及多种场景,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在打车平台上,司机收费方式,除了一口价优惠订单,通常是计时收费与根据距离收费相结合。在消费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其收取正常费用以外的费用是不合理的。如果网约车司机利用免密支付的技术漏洞,一次性提取远超出正常车费数倍的金额,除了违规,还可能涉嫌盗窃。

  对账单中不合理的收费内容,消费者可先向平台投诉,平台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将费用退还,随后会对网约车司机进行一定的处置。

  另外,通过免密支付进行自动续费,平台未经提醒直接扣除也会涉及法律责任问题。在开通自动续费的详情页里,页面会显示开通前请阅读相关协议或条款。若合同里涉及到期提醒的相关要求,例如平台本该在续费日期到期前发布提醒却没有这样做,这个时候消费者可以要求平台根据合同承担相应责任,承担消费者损失的费用。

  其次还需要看格式合同本身是否显失公平,是否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是否过于倾向平台方而完全剥夺消费者的权利。如果是这种不公平的合同条款,则该格式条款有可能是无效的,不具有法律效力,消费者也是可以获得赔偿的。

  《新闻+》记者:若因免密支付被盗刷,赔偿责任应由谁承担?

  苟琳莉:小额盗刷的行为是有人故意所为,若平台作为第三方没有参与、没有主动犯罪,在案件中只有工具性的作用,这样的盗刷行为,我们认为是一种电信犯罪,刑事责任由行为人承担。

  另外,在盗刷过程中平台应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如果盗刷频次过高,消费者收到提示后向平台反馈,若平台没有及时处理,任由犯罪嫌疑人继续实施违法行为,这时平台也涉及侵权。无论是基于合同上提供的服务关系违约,还是对于消费者的侵权,根据民事责任竞合,消费可以就扩大的损失向平台主张赔偿。

  《新闻+》记者:小额费用被免密支付扣除,可以立案追诉吗?

  苟琳莉: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免密支付扣取小额费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可以以盗窃罪论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中对盗窃罪的规定,盗窃的金额分为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在我们国家,各省份的检察院有不同的追诉标准。以北京为例,小额费用单笔或累计超过2000元,消费者就有可能是刑事犯罪的受害者,作为受害者完全有权利报案。

  《新闻+》记者:免密支付如何更安全?

  苟琳莉:安全更多的需要在技术层面努力,比如平台可以有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验证,即使消费者开通了免密支付,也可以定期再验证一次身份或者定期发布相关支付提示。

  其次,是关于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问题。无论平台或公司的性质如何,都是社会的经济主体,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平台或公司应该加强自己内部监管和内部控制。要做到依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资金安全方面有一套更合规的内部控制,利用技术逐步弥补免密支付的漏洞,主动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这一点也是对经营者提出的商业道德要求。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