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玉波)4月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青城之眼项目工地内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工人们正争分夺秒抢抓工期。而半年前,这个被规划为集内蒙古地方志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呼和浩特市档案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还是一个停工的“半拉子”工程。 面对资源闲置浪费问题,2022年7月,内蒙古开展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通过“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内蒙古387个“半拉子”工程处置完成;通过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内蒙古实现了156.64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以及1326.31万元闲置费的收取。“沉睡”资源“旧包袱”变成了集约发展新财富。 为了更好地盘活“青城之眼”,呼和浩特市将该项目用地的属性由原来的文化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这进一步挖掘了项目的商业价值,为停滞项目‘跑起来’注入了新的动力。”该项目投资方、内蒙古青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内蒙古资源富集,但资源经不起浪费。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30条措施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中就全面加强资源节约等提出具体支持政策。 河套地区农业节水,是内蒙古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生动缩影。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引黄滴灌工程示范点,引黄滴灌工程让当地农田“节水又增粮”。与传统大水漫灌相比,引黄滴灌工程亩均节水45%、节约人工4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亩均增收500元左右。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建成引黄滴灌蓄水池46处,引黄滴灌面积累计达86万亩。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内蒙古还于2023年全面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区182个项目实现绿色勘查全覆盖,所有公益性勘查项目全面践行绿色勘查。通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退出与自然保护地重叠的矿业权43个,54宗矿业权整合为24宗采矿权。 以“伤筋动骨”之决心求“脱胎换骨”之实效,内蒙古资源节约集约工作答卷亮眼:率先构建全国首个省级地区资源节约集约指标评价体系,9326个待批项目应批尽批,64.59亿元沉淀资金应缴尽缴,开发区190户长期停产企业和僵尸企业处置全部完成,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已消化44.4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闲置资源“从沉睡中醒来”,内蒙古能源资源消耗持续“瘦身”,发展的“源动力”更加强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