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2024年民营经济发展展望

2024-03-25 09:33:32 来源:常态发展微信公众号 作者: 陈剑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内容概要】2023年中国经济恢复向好,但民营经济在投资等方面的表现不如预期。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的信心,需要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建立责任清单和跟踪反馈机制 ,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把平等和一视同仁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工会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民营经济  信心 社会环境。

  一、2023年民营经济持续向好

  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但仍然展现了强大韧性,经济增长势头向好。在克服国内外诸多困难情况下,全年经济增长预计超过5%。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速下滑,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位于前列。 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

  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阻碍经济增长因素有很多,包括资源、环境、技术、市场及制度等各个方面。2023年,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系列重磅政策出台落地,破除壁垒、要素支持、保护权益,民营经济恢复向好发展因素持续累积,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进出口等领域表现亮眼。

  1、技术创新,作用显著

  在政策助推下,民营经济凭借创新韧劲强势。“四新”是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四新经济”在全产业领域广泛覆盖、协同推进,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2023年前三季度,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300.4万户,“四新”经济民营企业总量已超过2000万户。

  民营企业在发展“四新经济”方面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敏锐的市场嗅觉、灵活的市场行为、强烈的开拓意识以及持续的创新精神使得民营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四新”,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经济层面提出,意义重大。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从发展现状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主力军都是民营经济。例如,华为在5G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最多;腾讯专利申请数量超6.6万件,全球互联网行业中仅次于谷歌,人工智能专利数超过1万件,设有实验室专注量子计算、下一代机器人的研究等。

  此外,在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风能、光伏、储能等领域,中国民营企业走在创新的前列,代表着中国企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对手短兵相接,并用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特别是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以数智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意义更加重大。

  2、稳规模、优结构的中坚力量

  2023年,民营经济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达到了53.5%,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3.2个百分点;企业数量占比达到86.2%,再创新高;稳外贸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我国出口的自主品牌产品中,66.4%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在我国消费品进出口值中,民营企业占68.1%。民营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9.2%,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2.3%、2%,民营企业在持续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保持对传统市场的韧性。

  2023年,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中坚力量。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贡献了近60%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基础。

  202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相关部门、各地区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出台了许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7月《意见》出台至今半年时间里,至少出台了100多条支持民营企业的措施。发布之频繁,数量之众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一方面说明中央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政策治国仍是当下主基调。2023年,被认为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年”。

  但诸多利好政策出台,对民间投资影响有限。2023年,民营经济在投资等方面的表现不如预期。例如,前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6%。受三年疫情影响,民营经济受冲击较大,特别是小微企业。在PMI指数中,9月份,大企业PMI在50%的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只有48%。而这些小型企业,几乎100%属于民营经济。

  2023年出台那么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没有达到预期,这里面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疫情因素。三年疫情对民营经济冲击很大。 但究竟冲击有多大,需要做定量分析。如果能够通过定量分析,清晰认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才能知晓并评判当下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有怎样的积极意义,才能对出台的政策有一个客观评价。

  二、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计4.7%

  2024年,按照官方的表述,中国经济继续“持续向好”,彰显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但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联合国2024年1月4日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报告说,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超过预期,这掩盖了短期经济风险及结构性弱点。利率居高不下、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国际贸易不振、气候灾难多发,对全球经济构成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外贸大国,外部环境严峻,无疑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房地产持续疲软拖累相关行业恢复、债务高企削弱地方政府投资能力、消费恢复缓慢且出现新的结构变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传统产业动能减弱,新兴产业竞争加剧。

  三是生产成本明显上涨、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由于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诸多堵点,中国经济复苏面临阻力。

  联合国1月4日发布的报告还认为,中国“由于房地产行业疲软、外部需求减弱以及贸易局势紧张,2024年增长率可能降至4.7%。政府已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稳定和刺激增长,降低政策利率和抵押贷款利率,并增加用新债券融资的公共部门投资”。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笔者认为,2024年,如果上述内容得到切实落实,民营经济信心得以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2024年全年经济增长或许能够达到5.0%。例如,在出口方面:民营经济出口稳定,随着价格企稳回升,民营经济增速会进一步提升,预计2024年全年实现3.0%左右增长。基建投资仍是财政发力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制造业投资有望随出口与利润率走高而继续恢复。在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民间投资有望转正。

  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3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之大,十分罕见。但是效果和预期,似乎不十分理想。这引发思考,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关键是,如何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含义很广泛。对民营经济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的核心是权力是否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果不能克服权力的任性,权力还没有很好地关进制度的笼子,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困难的。

  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关键在于公平,无歧视,监督公权,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是不是市场经济主旋律。

  最后是舆论环境。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时有些小插曲,例如“退场论”等,“新公私合营论”,这些插曲背后实际反映了当下中国发展现实与诸多传统意识形态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如果不能够认真清理,无疑影响了中国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1、如何克服权力的任性

  近年来大量案例说明,一些非常好的政策,到了基层有可能推行不下去,实施不下去。很重要的是长官意志的盛行,权力的任性,由此导致民营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由于权力至今仍没有完全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政府在打造有为政府,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名义下,所产生的一些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正常发展:

  一是政策执行过度。政府计划经济的行为惯性,经常出台的一些政策以影响行业发展,一些政策出台没有经过认真评估,违背了经济规律,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一些政策出台,目的是为整顿市场秩序。但把一些个别企业出现的问题当作整体,导致全行业的企业受到波及。例如,2021年出台的政策对校外培训、平台企业的整顿,虽然资本无序发展的问题的确需要整顿,但高密度、高强度地强力管控,叠加疫情带来了严峻的合成效应,直接导致企业家主体的信心减退,进而出现了全社会信心不足、预期转弱的局面。

  以政策代替法治,说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一个较为健全完善法治的市场经济,还有一些的距离。

  二是政府诚信不足。政府权力过大,政府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不信守合同规定、政府制定的政策朝令夕改。政府诚信不足,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政府法律意识不足,经常逾越法律允许的边境,导致公权力的滥用。例如,政府行为没有清晰预期和法律依据,往往自作主张,借债上大项目。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所上项目经常难有很好产出。近期央视报道的贵州六盘水市前任市委书记,在任期间推动兴建了23个旅游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已被贵州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债务高悬,贵州女企业家马艺珈伊承接国企分包的政府工程被欠款,过亿债务政府只愿给1200万,要债却被扣上“寻衅滋事”的罪名遭刑事拘捕。此外,政府经常要求企业如何生产,怎样发展,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家财产被剥夺,企业主遭受了牢狱之灾,但给出的罪名往往难以服众,缺乏证据支撑。

  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一定是权力得到有效遏制,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果权利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再好的民营经济的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权力任性对政策实施究竟有怎样的消极影响,需要进行科学评估。

  2、法治环境

  应当对法治中国巨大的进步给予积极评价。但需要对法治中国,目前所处的方位有所了解。我们仍然处在从人治中国向法治中国的转型进程中,这是一个影响14亿人口的历史转型。我们能否越过历史的三峡,这个转型进程十分关键。其中,“党在法下”,还是“党在法上”,直接影响法治中国的健康发展。

  通过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中国取得明显进展,并替代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政府重要的是提供法治的和公共竞争的市场环境;

  把对所有制歧视让位于不同所有制的平等竞争;无论是自己人,还是外人,都应尊崇法治和市场经济规则。国有企业通过垄断,通过占用了大量资源却只有很少产出的现象,不应当看作常态,需要进行改革,进而让公平竞争原则能够得到很好贯彻。

  法治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在对公权力进行严格限制,防止权力异化,同时保障个人自由,促进权利平等,公正对待市场交易主体,通过良好的法律对企业进行产权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个排序是非常重要的,自由、平等、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其中,自由是平等的前提,平等是公正的内涵,公正是法治的生命。

  法治的市场经济,必须严格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严格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权、融资权、生产权,对于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个有影响的案例,就是顾雏军合法财产赔偿。涉及到他没收财产罪名,都已经得到平反,但他超过百亿的合法财产,至今没有收回一分钱。2023年年底,江苏省人民政府做出对顾雏军合法财产索赔行政复议申请受理通知书([2023]苏行复第584号)。应当为江苏省人民政府点赞。顾雏军合法财产索赔是具有风向标的事件,如果能够得到妥当解决,会极大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3、舆论环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适应并推进中国社会发展,通过释放市场、社会和思想的活力,从而推动中国大幅前进。而不是受限于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教条式地看待中国发展。

  为什么在中央不断出台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政策支持下,那些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却仍然能够大行其道,并产生恶劣影响?特别是那些原本用来批判早期资本主义的“剥削论”“消灭私有制”等概念被片面、错误地应用在新时期的语境中,严重打击民营经济投资和创业的积极性,甚至造成资本外逃等不良后果,成为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打击就业、制约居民收入提高的社会认识毒瘤。

  如果不能全面提出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民营经济新理论,错误言论就会继续发酵,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2023年7月中央发布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因此,推动民营经济理论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论任务。

  完成这个重要理论创新任务,必须把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和民营经济的作用、贡献、讲清楚,把民营经济在形成市场活力、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承担的任务讲明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从边缘起步,几乎从零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还是创新、就业、居民收入和财政税收来源的主力军。如今,80%以上的家庭收入和就业依靠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贡献了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和财政税收的大头,正在从各个方面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不断拓宽党的执政基础。

  也需要把市场经济一般规则和原理讲清楚。市场经济一般规则和原理,包括价格规律,供求关系规律等等。其中,核心的是如何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1993年党的14届3中全会明确提出,经过30年发展,虽然制度框架已经建立,但至今并没有完全定型。法治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党的18届3中全会提出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仍然是政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核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国企和民企如何定位,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难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则和原理,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把中性贯彻到底。特别是竞争中性、所有制中性,以及资本中性等。近年来中央文件多次提出中性原则,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中性原则贯彻到底。

  同时,也需要把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和出现的问题讲透彻,切实真正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例如,如何客观认识中国民营企业家复杂劳动的报酬?只有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和管理者贡献、出资人贡献、创新者贡献、复杂劳动贡献,从管理报酬、出资者报酬、创新报酬、风险报酬和劳动报酬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全面阐述民营经济认识的合法所得,才能真正引导社会全面、客观、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

  从民营经济长远发展考察,需要夯实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如果意识形态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够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告别,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环境,民营经济发展难以可持续。因而正确认识资本中性,竞争中性,正确认识党的初心,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然,我们很难回答发展民营经济究竟是无奈的选择,消灭私有制才是党的初心这类问题。

  从更宏大的视野考察,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治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架构,即上层建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民主、法治真正能够成为影响人们的意识的社会存在。

  四、政策建议

  为提升民营经济人士的信心,助推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政策落地力度

  密集的政策出台,重要的是让民营企业可感、可及。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开展招标投标领域涉民企歧视专项治理,清除所有制打分等歧视性做法。推动健全民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破解民企融资难题。针对民营企业集中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

  2、建立责任清单和跟踪反馈机制

  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症结在哪里,为什么得不到落实,《意见》提出了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着力点放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尤为重要。建议对《意见》31条等重要政策逐条进行分析,实施责任清单。对其中重要环节,如何落实,需要明确责任主体,以保证出台的政策能落到实处。

  近年,一些行业,政策大幅波动对民营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进行认真总结。教训在哪里,有没有需要反思之处。

  3、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政策很重要,但与法治相比,法治更具有长久意义。民营经济发展要有可持续,清晰可预期,是政策治理好,还是依法治国更有效率,回答是还是依法治国更具有效率,更具有久远意义。

  法治中国建设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压舱石,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程度是衡量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准。因而,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尽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推行法治,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4、把平等和一视同仁落到实处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平等和一视同仁同样是基本要求。《意见》提出 “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现在问题是,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如何使“平等”二字不是写在文件里,而应有一个落实清单,真正把平等落到实处,目前看来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在未来几年,《意见》能够有所落实,能够做到大体平等,将会极大提升整个社会效率。

  5、加强工会组织的作用

  为了更好发挥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民营企业人士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加强和改善工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工会组织在履行维权职责、协调劳动关系、服务职工群众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把职业健康保障,职工基本权益维护放在重要地位。及时解决民营企业的五险一金缴纳不足,及时处理那些忽视农民工利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13.jpg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