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火爆出圈,冰雪游热遍全国;多部影片叫好又叫座,一再点燃民众观影热情;大饭店、小餐馆里觥筹交错,暖胃更暖心……今年以来,服务业发展生机勃勃,服务消费热度不断攀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促进服务消费作出诸多部署——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 多重利好之下,业界对服务消费前景的期许更上一层楼。 快速发展 势头喜人 “近几年,我国的服务消费快速发展。2013年—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从39.7%提升到45.2%,提高了5.5个百分点。”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时如是介绍。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2114元,比上年增长14.4%。 业界普遍认为,服务消费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供需两端的推动。从需求端看,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激发了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供给端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质量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满足注重体验、崇尚品位的高品质服务的市场供给不断扩大,服务市场供给有效提升。 服务消费蕴含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也让多地铆足劲加快推动服务消费发展。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涵盖文旅、体育、健康、养老、信息、金融、教育、餐饮、家政、居住和交通等11个服务消费领域。方案提出,到2027年,在服务消费各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全面提升上海服务消费的国际知名度、品牌集聚度、商业活跃度、消费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服务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50%;到2035年,形成资源集聚和辐射全球市场的高品质、创新型、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服务消费新体系,服务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60%。 规范发展 多方合力 服务消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亦面临着一些困境。“老龄社会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新型旅游服务、健康服务、文化体育服务、住房物业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的标准仍然缺乏,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无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有关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一方面,行业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之一,有无统一、权威的标准是衡量行业成熟与否的标志。“虽然我国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是许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尚缺乏明确的、具有可信度的服务标准。” 另一方面,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缺乏规范培训,同时从业观念落后,服务消费市场供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此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此外,部分行业定价机制不规范也导致服务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了居民服务消费意愿。 基于此,上述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应加快建立相关领域的服务标准,推动行业发展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前5G、云计算、边缘设计、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深刻改变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加速了服务业和服务消费的变革。 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建议加速服务消费数字化变革,包括服务产品供给方要充分利用5G、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对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变化的关注,分析和研究服务消费的新增长点;丰富服务消费场景,优化服务消费体验;加快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拥抱智慧化服务转型趋势,实现降本增效。 今年,国家相关部门也将采取多项举措推动服务消费发展。据介绍,商务部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服务消费工作。一是加强统筹,构建“1+N”工作体系。“1”即统筹制定综合性文件,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扩大服务消费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N”即围绕若干不同领域,从行业促进、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N”个政策文件和具体举措。二是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丰富服务消费供给。推动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扩大服务供给。三是搭建平台载体,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开展“服务消费季”“中华美食荟”等系列活动,促进商旅文体健等业态融合发展,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服务消费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介绍,在提高服务消费质量方面,将加强文旅、体育、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领域标准研制,提升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基础设施,改善消费软环境,让群众放心、安心、舒心消费。 “随着推动服务消费有关举措的落地,未来服务消费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业内人士如是预计。 国际商报记者 魏 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