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季的到来,商店和网店纷纷开启商品打折促销,其中就有不少卖家“玩”起了福袋。“总价值远高福袋价格”“有几率抽中爆款”“含有多件,福袋超值”等吸睛内容引来不少消费者砸钱购买。然而,也有不少人掉进了商家设下的“消费陷阱”。 福袋盲盒存陷阱 “花了几百元买了4个福袋,结果里面没一样东西是自己喜欢的。”重庆白领林女士看着面前的空纸盒和摊开的衣服,颇为无奈地叹道:“只能自认倒霉了”。 也有社交媒体博主发布拆福袋视频,花费超700元在几个曾购物过的网店购买了几个福袋,但收到的十多件衣服中令人满意者寥寥,大部分是卖不动的老款,质量和设计存在缺陷,还有部分服装并不符合该博主穿衣风格;而可穿的几件均来自价格最贵的福袋。 实际上,就在春节前,已有很多品牌进行了一波福袋和盲盒销售。有消费者投诉称,她在泡泡玛特机内抽取了价值99福袋2个和价值399福袋3个,共花费1395元,但福袋内容并不值这个价格。并且,掉率与宣传不符,宣传的是一些热门产品都在内,但实际抽到的5个福袋里全都是冷门盲盒。“这明显是在坑消费者的钱。更可气的是,投诉之后有客服打来电话,问完情况却表示不能退。” 福袋原本是商家回馈消费者的一种方式,为消费者的体验过程增添惊喜感。但近些年,福袋已经变了味道,甚至成为部分商家快速清理库存的手段。 互联网观察员契约认为,福袋或者盲盒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营销或者销售手段,其利用的是人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福袋这种销售模式对消费者来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会买到什么,但商家明确清楚福袋里卖的是什么。这个信息不对称就很容易被部分商家利用,打着优惠的幌子坑消费者,或者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或者趁机清库存收割一波消费者。 更让消费者无奈的是,商家在销售时会有不退不换的明确告知,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即便对福袋里的东西不满意,也只能默默承受。有商家就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会将热卖品和滞销品按照1比9的比例放在福袋中,并在宣传时告知有热销品,以此利用消费者易冲动消费的心态进行售卖。“如果完全都是滞销品,很容易反馈不好,但如果出现少量热销品并且被晒单的话,那么消费者只会抱怨自己运气不佳,不会有更多影响。” 消费者购买需谨慎 登录电商平台不难看到,除服装、潮玩外,不少美妆、运动品牌也都有福袋销售,销量高者甚至上千。这些福袋的详情页面中都明确标注了“不接受指定款式”“非质量问题不接受退换货”“微瑕疵,介意者慎拍”等条件。 然而,任何商业行为都应受到行业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约束。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顾问储江表示,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这一市场行为,并逐渐开始加以规范。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早发布提示称,消费者应警惕相关风险。紧随其后,2022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专门针对盲盒经营活动的合规指引。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其中对于盲盒商家的抽奖型经营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规制,明确了对于盲盒经营的销售行为应在日常生活或文艺娱乐等领域开展,不应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家与消费者都想将利益最大化,但盲盒和福袋这种销售行为是在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开展的,有人抱着尝试的态度购买,但也有不少人希望能够开出物超所值的物品,归根到底还是商家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徒心态。 储江认为,其实无论是福袋还是盲盒,只要是以盲盒形式进行销售,对卖家都是有要求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也规定,商家应当明确商品的名称、种类、样式、抽取的规则,分布和数量,以及概率、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并且要以显著的方式进行公示,以确保盲盒规则的公开透明。 储江认为,公开透明是盲盒销售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准则。一旦经营者为了私利,比如目的是为了去库存,那么就可能会夸大抽到高价值商品的概率,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盲盒,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存在构成诈骗罪或者集资类犯罪的可能。当然,过度依赖盲盒去库存的销售行为同样也会给商家带来风险,比如消费者信任度下降,品牌形象及商业信誉受损等,消费者也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消费者也应在消费过程中有所甄别。储江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前应第一时间去了解盲盒活动的相关规则,如果商家没有做到各方面信息的公开透明,那么该活动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此外,消费者在消费盲盒的过程中如发现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比如商家提供的商品是以次充好,或者与其对外承诺的不一致,消费者应坚持维护自己的权利。 国际商报记者 刘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