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股最近怎么了? 唯品会最近的负面有点多! 赶在新年的前一周,唯品会官方终于证实之前在“12.8”周年庆中所售茅台为假酒,并宣布召回。尽管之前也有很多售假嫌疑,但此次官方首次回应让这个曾经高呼“100%正品”的唯品会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有“顷刻崩塌”之势。 绝非危言耸听。 早在此事之前,唯品会的活跃用户增长已经出现瓶颈。有媒体对唯品会近年来用户数量做出统计,其在2014年Q4活跃用户曾高达1220万人,但截至2015年Q3,近一年的时间里活跃用户同比增速已经急速下降47%至240万。 活跃用户减少,新用户转化率也遭遇困境。 举个例子。此前一个从未使用过唯品会的自媒体作者接受朋友建议,在唯品会旅行频道购买了到珠海长隆海洋王(18.69, 0.16, 0.86%)国的度假产品。但整个过程中,不仅没有负责的商家与他联系入住情况,甚至电话联系商家还一直无人接听。中间百转千回,该自媒体作者最后以唯品会品控不严、与商家沟通不畅、处理问题失效过长和保障机制的欠缺来告别唯品会。 很意外,2011年就上线了的旅游频道,新用户的体验却如此不堪。而新用户体验不佳,直接导致转化率低下。 绝不是想唱衰唯品会,笔者曾经可是唯品会的重度用户,看着唯品会现在这个样子,不得不说几句。我有一种感觉: 唯品会老了? 可能真的有点老了。 一是创业时间很久。 创立8年,赶上了电商的风口,曾在一段时间迅速壮大。注册用户达到一个亿,可是都说“七年之痒”,2014年Q4活跃用户达到1220万人的峰值以后,一直呈现下滑趋势。 二是品类的限制。 自上线以来,服饰一直作为唯品会的主要营收品类。但目前依靠服饰壮大遭遇其他电商蚕食:一方面,天猫[微博]服饰本身具有优势;另一方面,美丽说、蘑菇街等电商平台致力于主打服饰品类;甚至连3C起家的京东,也每年发布时尚服饰新品。 三是特卖模式不再受宠。 限时限量的品牌特卖模式在创立之初, 给消费者一种“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儿”的紧迫感,而就是这种紧迫感给唯品会带来了巨大流量,曾几何时“早10晚8”让唯品会达到抢购峰值。 然而,目前来看,特卖模式似乎不再是唯品会的专属:一方面,各大电商平台都上线了服饰特卖,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成熟的消费者已经不需要在限制的时间里强迫自己购物,理性消费使他们希望购买的商品确实是能用到的。第三,库存红利结束,虽说库存永远有,但一个优秀的品牌是不可能长期打库存的。上一轮经济危机导致的库存红利,该结束了。 难道唯品会不知自己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吗,因为自己连续12季度盈利所以就高枕无忧? 并不是。他们也在积极的战略布局。 比如扩充品类。在品牌库存积压的时代过去以后,开放平台吸引了很多知名品牌的入驻。这有点“京东化”的感觉,做全品类。 但全品类扩张,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强烈欢迎。当尾货不再吸引消费者,企图以品牌得到消费者关注的时候,唯品会的“特卖”标签已经被淡化。 入驻唯品会的品牌大多在天猫或者京东开设了旗舰店,而且相对于旗舰店,特卖下的品牌与旗舰店的价格多在于是否有邮费。因此,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并且因为唯品会的的限制购买时间模式,令消费者的抢购欲望大大降低。 又比如拓展业务线。2014年,在中国兴起一股跨境电商热的时刻,唯品会也在海淘方面进行了布局。同年9月上线的跨境电商业务频道——“海外精选”。然而,这没有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而截至2015Q3,“海外精选”也仅占公司总销售额(GMV)比例的5%。 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还是在跨境电商呈井喷式出现的时刻,唯品会的优势并不明显。 从品类上说,唯品会号称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有分支机构,并组建了1000余人的买手团队,实现了对1000+海外品牌的精选。但亚马逊[微博]中国目前已有400万的SKU,洋码头在去年“黑五”时SKU已超过40万,他们的品牌更多。 此外,亚马逊中国能依托亚马逊的国际物流、洋码头有早几年在海淘方面深耕细作的经验、蜜芽主打母婴,目前在中国母婴电商中占比非凡,而唯品会的标签并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