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陈秋圆 佛山顺德报道 2019第十四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于12月28日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隆重启幕。本届论坛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小康》杂志社共同主办,由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特别支持,由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国药集团天江药业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顺德分行特别支持。论坛以“高质量发展创新与全面小康”为主题,汇聚国家及部委领导、专家学者、地方实践者、企业领袖、战略咨询专家和媒体精英实践经验与精彩观点,就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在新时代下为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助力。 中国国家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农经司副司长方言 论坛上中国国家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发表了题为《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 方言: 12月10日,中央在经济工作会上提出了2020年六项任务,其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等任务与农业密切相关。我国农业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之后,面临资源环境巨大压力,无论从贯彻新发展理念、、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是农村生态宜居的角度看,农业绿色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业绿色发展重点建要立三个体系,近年国家已开始政策调整。一是建立以绿色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往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均是激励生产为导向, 2015年国家开始进行政策调整,农业补贴由过去的生产性导向转为生产与可持续相结合的政策导向,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改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同时开展了黑土地保护、生态补偿、重金属面源污染治理等等一系列政策。二是要建立绿色低碳的循环体系,对不适宜地区进行种养植结构调整。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要根据土地的消纳粪污能力确定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三是要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空间体系。如PPT图中所见,我国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产品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三个片区,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近三十年由于人口流动生产消费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由于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北方地区在南方的打工很多,所以生产消费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由南粮北运变为南水北调到北粮南运。2016年以后南北方粮食产量差达1.1亿吨,加剧北方水资源紧张局势。对于生猪养殖也要进一步调整布局结构,猪价上涨与以环境为名的减少生猪养殖有很大关系,水网地区减栏过多。 如何协调水土资源,对于主产区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鼓励因地制宜、菜篮子产品要就地生产、就近供应,建立主要农产品生产布局定期监测和动态调整机制,减轻主产区压力。 此外农化产品投入过度也是绿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国每公顷化肥投入强度419kg(耕地面积)化肥投放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2.7倍,即便2018年化肥用量有所减少,全年施用量仍高达5653万吨。现有14个省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0个为果菜大省,其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3/4和 2/3。福建、广东、河南三省每公顷施用量800公斤以上。农药和化肥的减施和减排非常重要。 二、农业绿色发展以保为抓手,要抓好提质、增效、共享三个关键点。 一是提质。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是核心,品种是关键。而品质又是品牌的前提,品种不优、品质不过硬,如何打品牌?专门研究品牌的王齐国教授认为我国大多农产品尚未具备做品牌的条件,主要是品质还没有完全过关。南丰蜜桔,由于盲目扩种,品质下降,现在有多少是真正的南丰蜜桔?口感不一,类似情况比比皆是。因而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在提高品质上下大功夫,重点是品种突破、选优,生产环境良好。 二是增效,即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怎样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一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在生产中节本增效,三是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减少土地浪费,降低生产成本,用数字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近年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电商在在农产品流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融合不充分,不足20%,其中又以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大田作物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最低,生产环节信息化滞后,不仅农产品质量难整齐划一,效益也难提高。 三是共享。要让小农户分享农业科技成果,一要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现有4支农技推广队伍,农业部门、供销社、涉农企业和农化企业,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农业部门和供销社应该发挥体制优势。二是人才培训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农村实际需求相适应。怎样让人才培训符合乡村振兴的需要,我认为要根据现有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进行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未上小学的占11%,小学教育程度的30%,初中程度的46%,高中程度的11%,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他出去成为新型的农民工,什么样的人留在本地,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从业者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