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近日教育部传出了一个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好消息。2019年,全国共有7个省份、69个县(市、区)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3个省份整体通过了国家认定,占71.9%,累计2767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占95.3%。同时,监测复查显示,绝大多数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态势向好,99.2%的县小学和初中校际综合差异系数保持在标准值之内。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事关教育公平的国家战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已经进入决胜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在决战基本均衡的同时,压茬推进优质均衡。与基本均衡比,优质均衡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四个更”: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 教育公平,正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在“2020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78.3%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师流动,促进师资均衡;50.1%的受访者建议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从经费支持的源头上实现均衡;38.6%的受访者希望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义务教育,扩大教育机会,多渠道实现均衡;27.7%的受访者则认为应该在教育之外想办法,比如破除农村与城市的户籍制度限制等。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核心追求。乡村教育的发展牵动着千万教育人的心。2020年6月13日,由互加计划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青椒计划、彩虹花和阅汇、小胡杨网络教育公益项目、“2029学校”共创行动等单位共同发起,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国家级课题组主办的“复学之路云论坛”对“后疫情时代,乡村学校能跟上吗?”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看来,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教育实验,极大推动了我国教育向“高位公平”发展,为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增添了更多助力和可能性。 闫寒冰认为,“基础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低位公平、中位公平和高位公平三个层次。低位公平是对贫困区、薄弱村、困难生精准帮扶,也就是没有资源给资源;中位公平是提供优质的资源,提供多样性、充分性和选择性;高位公平,不仅仅是大家都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还要关注教学过程,提升核心素养,适应个体差异。新冠疫情期间,他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地方经过行政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已经达到了中位公平。原本以为还需要很长时间去孵化的高位公平也有了一些发展。 闫寒冰分析认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给我国乡村教育带来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面临挑战的时候也是快速成长的时候,通过这场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大考,我们乡村教育中的网络与课程资源得到了全面的盘整和梳理,课程资源从‘优质、独立、特色’向‘优质、连续、实用’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利用网络以及利用优质资源的习惯,打破了一系列思维定式,促进了创新教学模式的出现,这都有助于将乡村教育的劣势转为优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如何更好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发挥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也是教育界目前的一大热点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刘复兴认为,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秩序正在重构,大国竞争加剧,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同时叠加疫情因素,为此编制“十四五”教育规划,我们需要更加宏大的视野,跟上国际发展趋势,反映国家发展战略。 在刘复兴看来,这需要我们郑重思考包括“教育与机器的关系”在内的一系列命题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包括教育理论、政策、实践带来的重大变革。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