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进步有点慢 “中国综合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2015年,这五个方面的指数得分分别是86.8分、79.6分、77.0分、76.1分、69.7分,其中提升最大的是政治建设,比上年提高了1.7分;其次是生态文明建设,比上年提高了1.3分;再次是社会建设,比上年提高了1.2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均比上年有所提升,分别为0.9分和0.6分。 在“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36.1%的受访者表示,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有所增加;46.3%的受访者反映,今年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多数受访者对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状况、社会和谐程度、文化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对住房条件、就医环境、自己及家人的受教育条件、交通出行状况、社会治安状况、食品安全状况、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情况、工作环境评价“一般”。 在2015年由关系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中,消费小康指数得分最高,为82.5分,这也是消费小康指数连续第三年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幸福小康指数,为81.0分;再次是生命小康指数,为80.4分;排名第四至十一位的依次是饮食小康指数(79.8分)、公共服务小康指数(76.5分)、平安小康指数(76.4分)、居住小康指数(74.7分)、休闲小康指数(72.5分)、信用小康指数(71.7分)、生态小康指数(71.1分)和教育小康指数(71.0分)。 相较于信用小康指数和生态小康指数而言,近两三年来,教育小康指数的进步有点慢。在2013年,信用小康指数得分排在最末位,生态小康指数的排位也在教育小康指数之后;2014年,生态小康指数得分排在最末位,信用小康指数的排位也并没有教育小康指数的排位高;但在今年,信用小康指数和生态小康指数则都超越了教育小康指数。 “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发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的30年来,虽然教育质量有了全面提升,教育体制也开始破冰,教育评价趋向了多元,教育改革更是硕果累累,但是,阻碍教育改革落地的藩篱亦同时存在;此外,素质教育提出20多年后,“加强素质教育”却仍是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最大呼声,同样值得中国教育反思。 公众期待“十三五”继续优化格局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个月后,“十三五”时期将正式开启。在“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受访者们还特别对“十二五”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并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进行了展望。 “十二五”时期,受访者们对于国家发展变化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五大领域,一是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三是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这五年之中,公众认为国家建设发展中最有成效的是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转型升级方面的进展首先体现在服务业比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为《小康》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去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8.2%,继续超过二产;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60%。”张立群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消费的增长是比较平稳的。此外,工业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再加上电子商务领域的突出表现,互联网上网人数的大幅增加,张立群认为,虽然“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错综复杂的形势,但我国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方面仍然呈现出了诸多亮点,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未来的五年,受访者则普遍期待国家能够继续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张立群注意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于区域发展强调的是: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据张立群分析,未来区域布局上的一个主要框架,可能是要重点发展、培养出一个大的纵向横向交错的经济轴带,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