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康》杂志社 “三高”:全民都须“联防” 前年年底,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王妍的体检报告单上显示,她的空腹血糖是6.4mmol/L,建议到内分泌科复查。回到家,她上网搜索,发现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其中有一项写的是“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7.0mmol/L”,她还看到有医生解释说,“血糖高并不代表就是糖尿病”,于是她并没有特别在意。可是,让王妍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之后,当去年年底,她再次体检时,空腹血糖竟高达9.4mmol/L,去医院复诊后,她被诊断为糖尿病。 王妍的情况并非个案,有研究表明,25%的糖尿病患者发病后却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美国糖尿病教育者协会发言人梅利莎·多宾斯也说过:“糖尿病的发生是逐步显现的。” 虽然发病时常让人“不知不觉”,但如果患病后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后果却是相当可怕的。有网友在网上发问:在微博上看到有些糖尿病人脚烂了、腿被锯了,这是真的吗? 其实,糖尿病本身不一定会造成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就会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病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人看到了这样的危害,在“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很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自己害怕得糖尿病。在“公众最担心的五大病症”中,“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总称)排名第二,而在问卷中填写“三高”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都对糖尿病有畏惧感。 中国现已成为糖尿病大国。今年2月,在由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主办的“早餐7.8”新闻发布会上,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1.14亿。而五年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是9200万,四年间多出2200万人,平均以每年550万例的速度增长。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增加4000多万,达到1.54亿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将达到280亿美元。 面对“来势汹汹”的糖尿病,人们该如何防治?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郭晓蕙看来,预防糖尿病,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斤斤计较”。而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血糖则显得至关重要,“在血糖刚刚有一点点高的时候,就要开始控制。有研究发现,刚诊断糖尿病时就控制好血糖的病人,在未来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死亡率,比最初没有控制好血糖的人低得多,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会明显降低。” “其实,我早就应该监测并控制血糖了。”对于刚开始的“轻敌”,王妍现在有些后悔,她其实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一员,原因有三个,一是年龄超过了45岁,二是已患高血压多年,三是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一位知道我患有高血压病的朋友曾提醒过我,让我注意监测血糖,但我并没有当回事。” “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实际上是‘难兄难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会互相影响,常常一起发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小康》记者,“‘三高’最终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病的发生。” 杨力提倡,“要做到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联防’,并且全民都要对‘三高’进行联合防范。”以高血脂和高血压为例,杨力具体介绍道,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许多高血压患者都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血脂的增高往往会使原有的高血压加重。高脂血症患者同时伴有肥胖的占很大一部分,脂肪组织的增多提高了人体对血液的需求,增加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人体必须升高血压,才能满足机体的供血需求。”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三高?杨力介绍说,“三高”会破坏我们的血管,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寿命,“管住嘴、迈开腿”非常重要,预防高血脂要避免吃太多的肉和油,预防高血压必须要控制盐和酒,预防高血糖则要控制各种各样的饮料,要做到饮食全面、均衡,荤素搭配,以素为主、以荤为辅,此外还要增强运动。杨力还特别提醒,现代人压力很大,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人,要注意调整心态,工作不能太紧张,要学会放松、减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