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康杂志社 不能忘记的“素质教育” 在“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受访者对当前的一些教育政策、现象进行了评价。在教育经费问题上,2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经费应倾向于小学教育,19.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经费应倾向于职业教育,17.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经费应倾向于高中教育,15.8%、14.9%、10.2%的受访者分别认为当前教育经费应倾向于高等教育、初中教育、学前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9.7%的人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是最大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2012年及2014年的同题调查中,这一问题也都被受访者排在了中国义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之首。 除了这一最大问题外,受访者还指出了一些中国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例如应试教育方式并未彻底改变(50.1%),课外培训班、辅导书良莠不齐、混乱不堪(40.5%),教育费用高、家长经济负担重(39.3%),教师素质存在一定问题(36.3%),学生负担重(34.9%),等等。 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大中城市的择校风愈演愈烈,尽管各级政府一直在“多管齐下”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难题,但在本次调查中,仍有七成受访者反映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择校现象已经在降温了,在“2011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择校问题被受访者选为他们最关注的教育问题之首,并且直到去年,都仍有八成家长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而今年则下降了一成。 在参与“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时,受访者们纷纷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献计献策,50.5%的人建议“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师流动、促进师资均衡”,47.5%的人建议“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义务教育、扩大教育机会、多渠道实现均衡”,37.9%的人建议“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从经费支持的源头上实现均衡”,35.7%的人建议“加强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首先实现基础设施均衡”,34.7%的人建议“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弥补教学设备差距”,29.6%的人建议“在教育之外想办法,比如破除农村与城市的户籍制度限制”。 对于高等教育,参与“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的中国父母们也表达了期望,他们普遍期待,高等教育能够“培养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培养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受访者们也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示了担忧,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二是“人文教育匮乏、学生素质成问题”,三是“教学质量不高”,四是“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五是“研究生扩招、泡沫化、质量下降”。 在“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职业教育成为了“新宠”,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学校。今年,受访者们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表示出了较高的期待,他们最希望的是中国职业教育能够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受访者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为职业教育建立系统的质量标准、建设标准、评估标准和管理标准”;再次是“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行发展、相互支撑”。而在受访者所选择的高考改革最佳路径中,“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也被排在了第一位。 公众的期待,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在“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调查中,《小康》请受访者自由表达对于教育改革的最大期盼,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大呼声浮出纸面。 “素质教育”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还是在21年之前。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提出之后,有人发现,“素质教育在国内虽然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却一路坎坷,不容乐观”。 而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进行30多年、素质教育提出20多年后,“加强素质教育”却仍是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最大呼声,确实值得中国教育反思。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