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中国公益休闲时代来啦

2017-01-17 15:06:53 来源:中国小康网-小康杂志社 作者:欧阳海燕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做公益未必苦大仇深

  环保、捐助、慈善、扶贫、爱动物、爱植物……,调查发现,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开始在闲暇时间,通过做公益活动,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这个比例达到了受访者总数的57.6%。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大二学生郑馨竺就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类活动。今年4月,她参加了一次由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组织的在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捡垃圾的活动。

  “在玩中学,在玩中做公益。”早上抵达森林公园,先听林场的工作人员讲解山上的植物知识,然后一队人马沿着沙石路,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捡拾路上的垃圾。

  “没觉得累,公园的环境特别美。”郑馨竺沿着一个直立起来的木梯,爬上了一座小山,看见长城就在不远处,“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最近她还参加了一次“自然之友”组织的“绿色希望行动”。志愿者经过2天的培训,学习环境教育的方法,然后再用1天时间带着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出去演练。环境教育就是在户外,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孩子接近自然,体验自然,共同分享自然的乐趣。

  培训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进行。培训师张巳瑛先教志愿者认植物,以免孩子们问起答不上。假龙头、紫叶李、胡枝子、黑眼金光菊……志愿者边听边做笔记。培训师还提醒说,拍植物时和植物平视,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会看起来更友善。

  “观鸟不要惊动鸟。”培训师告诉志愿者,你要保持肃静,就像大自然中不存在你一样。肃静之中,你去体会生命的喜悦和造物之美。自然的启示始终如一,只是我们内心无法平静,所以往往体会不到。

  “把自己的意识打开,和自然做交流,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体验到别样的幸福。”“绿色希望行动”项目负责人孔繁雪说,比如在北京麋鹿苑,志愿者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你在林间小路上遇到了一头麋鹿,你们停下脚步,眼神接触,判定彼此无害后,又各走各路。或者,你正坐在湖边发呆,不知不觉,一对黑天鹅带着天鹅宝宝就坐在你的身边。

  “做完一天志愿者,跟上一天网回来,晚上躺在床上的感觉很不一样。”郑馨竺说,上大学以来,她一直都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大学生活,做了志愿者之后,她体会到了行动接近目标的喜悦。“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在图书馆找喜欢的书看,参加志愿者活动,增加阅历,生活多姿多彩。”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公益休闲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玩意儿。中国知名休闲学研究者马惠娣发现,以志愿者的形式进行休闲消费,自19世纪中末期以来就在西方国家很流行。“志愿者活动是美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在欧美,很多人热衷于公益旅游,去享受旅游和公益的双重快乐,比如到非洲做幼狮保护工作,到雨林保护树木,到印度当社区义工,到越南照顾老人、收集战后遗雷资料等等,更刺激的是到大海上追踪滥捕滥杀的渔船。

  在国内,公益旅游还没有兴盛起来,不过先行者民间组织“多背一公斤”早在6年前就开始向大众倡导一种“随心公益”的理念了。这个助学公益旅游组织的发起人安猪说,公益其实很快乐、很简单,不过是旅游时,顺便给孩子们背上几本书,并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助学不一定非要苦大仇深,公益旅游应该是快乐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