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宜川打造立体为老健康服务模式

2019-12-16 16:50:45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赵书健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全方位、全周期的网格化健康干预

  在街道车水马龙、高楼鳞次栉比的上海,位于普陀区东部全长不到一公里的华阴路显得十分不起眼。走进华阴路的宜川社区再拐两次,可以见到一个牌子:宜川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这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产生了一套依托社区的老年健康立体服务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元,对老年人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网格化健康干预。

  宜川街道的户籍人口有8.7万人,60周岁以上老人有3.7万人,空巢老人达7595人,老龄化程度严重。另一方面,宜川街道的为老服务一直走在前列,在落实上海提出的“构建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上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

  宜川街道社区为老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萍非常干练,这个中心的建树与她的创造性努力直接相关。李萍于1964年出生在南通海门,曾在海门当过乡镇企业工厂的副厂长,后来在上海某国营纺织厂担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浪潮中,她又到社区工作。多年基层管理工作的丰富经历,以及作为党员的情怀,使她在社区服务中处处都有金点子,获得了不少荣誉。她说:“我18岁就入党了”“我就是要为困难群众服务。”如今,在老年健康服务上,立足社区为老综合服务中心的平台,她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立体老年健康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在空间维度上做到了全方位,只要在社区范围内,在日托中心可以受到专业的照顾,在自己家中也可以享受上门的健康服务;在时间维度上做到了全周期,即从疾病预防开始到患病后陪诊、再到回归社区后慢性疗养,形成了完整的康养闭环;在服务内容上,包括疾病预防、治未病、长期照护、慢病管理、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服务中心多样的健康服务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欢迎,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由于健康服务活动使居民走出家门,交往增多,社区氛围也变得更为融洽。李萍高兴地说道:“社区现在非常团结!第一,大家愿意支持社区;第二,以前邻里关系陌生,现在互相之间都变得熟悉了;第三,就是解决政府政策落实的问题,这次垃圾分类,很多人愿意做志愿者,满满的正能量!”

  宜川街道打造这一养老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提供精神慰藉服务、提供长护险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让老伙伴结对子

  由于住户空间的分散,居家养老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是提供全方位的精神慰藉服务。与上海其他社区一样,宜川社区有许多独居老人,他们有很强的精神慰藉需求,而精神慰藉的健康作用早为人们所熟知。在宜川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工作开展得很早,2002年,李萍在学习社工理论中关于助人和人的需要理论时受到启发,她开始关注社区独居老人寂寞、孤独的精神状态,决定在为老服务中加入精神慰籍的服务内容。

  以社区刚刚退休的“小老人”为主的志愿者团队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些志愿者中很多是党员。他们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特别是熟悉社会并理解老年人心理,有事能帮上忙,话能说到心坎上。志愿者服务叫“老伙伴结对子”,一般一位志愿者联系5个独居老人。志愿者每天都会与自己负责的服务对象通电话,并且每周至少上门问询一次。老人如果有紧急需求,包括临时外出或是去医院陪诊等,可以与志愿者随时保持联系。为了鼓励志愿者,每年年终时,街道除了为每位志愿者发放礼品,还会评选出优秀志愿者给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社区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氛围,提供了温情的熟人式服务。

  有的志愿者责任心非常强,一位国企退休干部把志愿工作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做。不管时间多晚了,老人打电话她都会第一时间接起,有时还会深夜陪老人挂急诊。她的丈夫退休后希望夫妻俩回老家待上一段日子,她拒绝了,因为她有6个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照顾,离不开。

  通过志愿者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手段,宜川社区把原本零零散散的家户整合在一个体系之中,在空间上真正地实现了对老人精神慰藉服务的全覆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