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船出海,创设大舞台 回顾总结过去十年,朱建民表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思考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俗话说,有船出海不是本事,无船出海才是本事。”朱建民的自我评价是善于“借船出海”。 十年前,三十五中就想开始探索“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但是受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制约,步子难以迈开。此时,“借船出海”便成了最佳选择。 2010年,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想在北京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建立合作。通过科技教师了解到这个信息后,朱建民迅速做出判断,而双方也是一拍即合,不到一周时间,便签订了框架协议,联合创办“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训班”。三十五中与科技界联手合作的大幕由此掀开。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设计科技特色课程,中科院为三十五中的科技班专门设计了基础课程、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三大课程单元。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由科技工作者引领进入实验室、先进科考基地,在学习与实践中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校每年在北京和全国的科技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教育成果受到各界认可。此后数年,三十五中相继加入“英才计划”“翱翔计划”等各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并从市、区财政争得相关支持。最初每年学校都要从公用经费中挪出款项支持科技班,但随着学校资源吸附力的提升,从各处争取来的款项已经完全能够支持学校科技教育的支出。 如今,提及三十五中,除了科技班,让人啧啧称赞的还有依托于学校与中科院、清华、北航合作建立的十个高端实验室,涉及智能科学、纳米化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空间信息技术及大数据计算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在纳米与化学可视化探究实验室通过电子显微镜将一根头发丝放大1000倍观察,在信息化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进行DNA分析和鉴定,在大数据与科学计算实验室对航空、航天、天体等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判定……十大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成为三十五中借船出海的又一杰作。 为什么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面对记者的疑问,朱建民给出了两个字——舍得。“我一直坚信两个字——舍得,越舍越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十大实验室的建立,不是为三十五中一个学校建立的,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建。读书需要情怀,教学需要情怀,办学也需要情怀。”朱建民补充道,“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正是越来越多的人被三十五中的办学情怀所触动,才促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对外合作。 如今,三十五中的大门越来越开放:每年免费接待大量来自国内外教育同行参观交流,分享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成立北京三十五中科技教育创新协作体,将学校拥有的科技教育资源和渠道与协作体的学校共享;将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课程上线,向北京市甚至全国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开放…… 朱建民常说,“好的中学教育绝不是预备升学教育,而是要向前眺望三十年,培养学生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而构建现代学校,朱建民最为看重的就是人本、科学、民主、开放,他将此称为现代学校的精神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