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制”改革,从传统学校走向现代学校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单一、固化的教学生态系统,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以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尤其是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现代教育一定是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并为这种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朱建民表示,三十五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靠近“为每个学生提供‘私人订制’教育”这一教育理想,为此,在打造突出基础性、选择性、整合性的课程体系基础上,2013年,三十五中再次创造性地推出了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五制”改革,力求实现课程与指导的“私人订制”,助推学生自主、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 走班制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学生在学科发展方面的基础、潜能和方向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和学科知识特点,三十五中进行了学科分层分类教学,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经过三轮编订,目前该校学生选课走班,不仅可以选门类、科目、课题、项目(兴趣爱好、特长优势),选导师,选学院,还可以选起点、终点(难度、高度),选广泛涉及还是一门精通,甚至选时间和顺序,选课型和教学方式。 2017届毕业生赵松睿是三十五中走班制的受益者,高一第二学期,在老师的鼓励指导下,他选择了化学A+班,从此对化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加入了学校的高端化学实验室研究课题,进入“翱翔计划”,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选择了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凭借自主招生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选课走班,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会带来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新问题,三十五中以走班制为改革核心,实行导师制、学长制,组成学校课程实施及支撑体系,以学部制为改革的支撑,辅以导师制、学分制,组成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聘任与考核、学生管理与指导体系。 “原来老师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没问题,考试拿高分,就是一节好课。但是伴随着五制改革,我们一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朱建民介绍,在如今的三十五中,一节好课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唤醒与激发,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引领学习方法的获取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二是碰撞,老师应该制造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多问交流和深度对话,引领学生质疑问难、争鸣辩论;三是生成与留白,教师要敢于放手,留出空白让学生想、学生说、学生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 由此,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由过去课堂的主角退后变成了导演、编剧,由过去的答疑解惑者变成了课堂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陪伴者和评价者。 在采访中,朱建民向《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与常见的方形课桌不同,三十五中的课桌是梯形的,原因就是“梯形课桌可以组成六种图形,比成排成行排列方式,更便于学生小组合作、小组探究、自主化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张力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