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向前眺望三十年

2019-09-05 18:19:00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看摊儿”显然不是朱建民真心所愿。于是,如何将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变革发展的动力,如何带领学校突破升学竞争的圈子,打造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便成为朱建民和他所带领的三十五中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朱建民常说:“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据他介绍,围绕“立志、成人”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三十五中用十年时间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层的立体多元课程体系。

  “一体”是指国家核心课程板块;“两翼”,一翼是科学课程、人文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另一翼是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研学社团等学生自主发展课程板块;“三层”则是指每个板块的课程又分为基础性、研究性、拓展性课程三个层次展开。

  科技与创新类课程是三十五中的一大特色,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类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服务,为此,三十五中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将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二是由教育者和科学家共同设计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创新;三是跳出为了追求分数而教、为了分数而学的价值体系,而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追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在共有中科院、清华、北航的17个研究所近百名科学家为三十五中的科技教育量身定制课程,共有包括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高科技和环境科学四大领域17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朱建民表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于尖子生,尖子生主要看分数,而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伟大的创新力两大特征,“三十五中科技与创新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和创造能力,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科学精神、探究意识以及将来要从事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求真,给人以理性,艺术求美,给人以感性。三十五中对艺术课程也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校本化。目前高中艺术课程主要有两条暗线,一条是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条是学校的志成文化,从经典到古籍,从传统到民族民间,只要孩子们需要,三十五中就去尝试开设,现在已有将近十门课程。同时,目前,三十五中建设打造了金帆民乐团以及合唱团、舞蹈团、行进打击乐团、京剧团、话剧团、交响乐团、管乐团等七大志成艺术团,学生艺术社团和校本艺术课程百花齐放。

  在三十五中有一座装备了管风琴的音乐厅,朱建民言语中对此颇有几分骄傲,“在一个中学拥有管风琴音乐厅,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三十五中还有“一座宅院,一所学校”之说,原因就是在其校园内有一处鲁迅故居。基于这个历史渊源,三十五中不仅在建造的时候原地保留了旧居的肌理,还在此重点打造了鲁迅书院,设立国学馆,开发古籍藏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建设人文类校本课程。

  三十五中教师郭慧林告诉记者,“坐在书院里,读着鲁迅的著作,更能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