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好”首先看地段 中国人对于房子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于“住得好”的期待。 诞生于2005年的“中国居住小康指数” 从居住面积、住宅建筑质量、住宅配套及环境、社区关系、物业服务这五个方面对国人的居住状况进行调查测评。本年度,构成“中国居住小康指数”五个不同方面的指数水平,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社区关系指数得分最高,为92.7分,比上年提高了2.6分;居住面积指数次之,为90.6分,比上年提高了5.2分;住宅建筑质量指数为85.8分,比上年提高了5.5分;住宅配套及环境指数为82.9分,比上年提高了5.1分;物业服务指数虽然分数最低,但进步最大,为75.7分,比上年提高了7.3分,创造了该指数自诞生以来的最高涨幅。 受购房难、工作压力、环境污染严重等众多因素影响,有段时间“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渐长,这一点在“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中也有所体现,前两年,越来越多的受访者开始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小城镇和乡村生活。 “2018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则显示,今年,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开始回升,在回答“什么地方最适合您居住”一题时,26.3%的受访者选择了一线城市,比上年度提高了9.6个百分点。对此郭毅并不意外,“买房,买的不只是房子,更是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郭毅以近期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为例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在她看来,尽管许多二三线城市拿出了极其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才流入,效果也确实立竿见影,但仍有很多年轻人正在“回流”一线城市,原因就在于,相比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更能够给人们提供实现梦想、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公平公正的环境。 另外,关于居住,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着自己对于“住得好”的判断标准,“2018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选择住所,受访者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地段”,81.3%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选项;其次是价格,75.7%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再次是交通,68.8%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位列第四至七位的依次是“离工作单位远近”(64.2%)、“户型”(62.5%)、“周边生活服务,如超市、菜市场等”(60.1%)、“性价比”(56.3%)。排在第八至第十位的分别是“周边自然环境”(50.8%)、“房屋品质”(37.8%)、“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36.4%)。 关于居住,公众会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呢?面对房屋的工程质量、户型与布局设计、小区环境、周边生活配套等选项,参加“2018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的大部分受访者把让他们感到“最不满意”的一票投给了“与工作地点的距离”(43.8%);此外还有较多的受访者把票投给了“物业服务”(38.0%);“面积大小”(32.3%)、“停车状况”(31.3%)和“户型与布局设计”(25.4%)的得票率则分列第三至五位。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