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村支书潘保玉的这座老宅,就是当年大寨村老乡们住房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大寨村即将消失的最后一座老宅。 大寨村支书 潘保玉:我们瑶族招待上等的客人,这种(腊味)是最好的菜。 今天对潘保玉一家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在这座传统瑶寨,只有家里有特别的大事,老乡们才会一大早就请来寨子里的亲戚,置办丰盛的酒席。 大寨村支书 潘保玉:今天是芒种,我们17年前开的农家乐也是在今天,我们蛮高兴,今天就是纪念这个好日子,要搬家了,庆祝一下。 今年,潘保玉一家投资500万元,在老宅旁兴建了一栋四层高的楼房,这将是他家开办的第二个农家乐,虽然最后的装修还没有完工,但为了纪念自家第一个农家乐落成17周年,潘保玉还是决定在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搬入新宅。 按照潘保玉的设计,新农家乐的一楼为接待大厅和饭堂,二楼房间自家居住,其它楼层将作为民宿。 虽然已经换上了50英寸的大彩电,但潘保玉仍将这台10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作宝贝搬进了新房。 大寨村支书 潘保玉:1999年在北京中华民族园打工的时候,花了30块钱从北京旧货市场买回来的,我回来我就开始准备搞农家乐了。这台小电视机一直陪伴着我,见证了我这几年的经历。 在北京打工的一年,潘保玉节衣缩食,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大寨村支书 潘保玉:那时候真的是穷怕了。当时我在北京打工的时候,我这个裤子还是找到了我们村里面的村书记,得到了一条捐赠的裤子,(我)估计是东北人捐过来的,又长又大,我把裤脚改了一下,穿着在北京打工。 打工挣下的钱,潘保玉小心翼翼地存了下来。当他得知家乡即将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梯田观景旅游的时候,他回到了大寨。 当时的大寨村,尽管还没有通往外面的公路,但壮观的梯田景色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摄影发烧友前来采风,潘保玉就此认准农家乐将来一定会红火起来。 然而2003年的大寨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700元,潘保玉想建农家乐,这在老乡们看来比登天还难。 大寨村支书 潘保玉:当时我在北京打工的时候,就是得到了两千多块钱,后来我还向信用社贷款了3千块钱,自己还卖了牛,一起筹备了一万多块钱,全部手工都是我花了3年的时间自己做起来的。 就这样,潘保玉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农家乐,并且赶在2003年6月26日,大寨村打开寨门迎接游客的当天开张营业。 大寨村支书 潘保玉:我这个农家乐一天我都得到了350块钱,当时我们一年的收入人均都不足700块钱。 长期贫困的大寨村民,似乎找到了一条改变命运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