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仰望星空 更需脚踏实地的努力 如今,团队已自主研制了“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参与研制了“龙江一号”“龙江二号”“珠海一号”星座和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其中,许多同学对参与“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微卫星的研制过程感受最深。 “这两颗卫星属于重大科研任务,要求很高,难度极大。”吴凡在团队里负责姿态与轨道控制,大学二年级就加入团队,现在博士即将毕业。“在与实验室老师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感觉又重新学习了一遍,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龙江二号’微卫星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整星测试的连续性,在实验室熬夜是常有的事。”在团队里负责星务管理分系统的邱实说,记得有一次跟沙特相机进行对接试验,时间与卫星振动试验完全冲突,大家白天进行振动试验,晚上进行相机对接。到了发射关键期,团队每天基本只睡两小时。 当时,刚上大一的泰米尔和团队的几名成员负责“龙江二号”微型相机的设计工作,如此难得的机会从天而降,他异常激动和兴奋。然而卫星上给他们留下的空间仅有22毫米乘42毫米,要在拇指大小的地方设计一台相机,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他们提前结束寒假回到学校调试硬件;凌晨4点一边放下刚做好的高频课设,一边又拿起相机的电路板调试程序。“这是一条十分难走的路,但也是学长们曾经走过的路。”泰米尔说,“记得周玉校长曾经说过,哈工大人要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从硬件六次大改到软件长达半年多的调试,再到最终相机随着‘龙江二号’升空拍回地月合影,当我抬头仰望月亮的时候,心想,青年人要勇于有梦,但更要脚踏实地,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精神。”这个长着娃娃脸,才24岁的大男孩有着超乎年龄的理性。 科研攻关既要付出辛苦,还要面对很多意外和挫折的考验。“龙江一号”在发射升空后不久因故突然失联,根本没有扼腕痛惜的时间,团队立即投入到全力抢救“龙江二号”的战斗中。“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把‘龙江二号’抢回来!我们在指控中心现场连续发送400多条指令,如果任何一条发生微小偏差都将功亏一篑,当卫星的转速从每秒400度慢慢降到零的那一刻,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当时的惊险情形对邱实来说至今难忘。 “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轻言放弃。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在别人的帮助下取得‘正确答案’只能算是迈出一小步,而从挫折经历中汲取宝贵经验则会让我们跨越一大步。”吴凡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