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倌”的“精明账”

2020-04-28 18:05:22 来源:央视网 作者:何问 胡伟杰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南川乡党委副书记尤稳稳介绍,东王村塬地较少,气候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牛产业劳动力投入少,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村民种植苜蓿和玉米还可为牛提供饲料,节约成本。“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让大家少走弯路。”

  朱忠辉用心带,政府发补贴,全村有36户贫困群众跟着他养起了牛。全村牛存栏量很快达到近1000头,贫困户年均增收2.6万元。

  “养牛潮”掀起,群众脱贫致富,朱忠辉却有了新烦恼:人人发展养殖业,以前不用愁的玉米秸秆成了“香饽饽”,花钱都买不着。为了节省去邻县购买秸秆的运输费,他决定流转村里100亩撂荒地种植饲草,还铺上了政府为种植大户发放的地膜。

  “老”村子里劳力少,人工费愈加贵,有一年朱忠辉光劳务工资就花了8万元。于是他又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要从山上拉草、要切草料……他觉得还是得提高机械化程度。

  一边攒钱一边添购,先后买了8台机械,司机都是他一个人。“请一个司机一天得200块,而且一台机器半小时干的活儿比四个人半天干得还多。”朱忠辉说。

  走进朱忠辉的养殖场,牛棚边2台拖拉机并排摆放,秸秆堆旁错落放置着玉米秸秆收割机、流动铡草机、小麦秸秆打捆机等各种农用机器,伴着“哞哞”的声音,鼻尖时不时飘来青贮窖里饲草发酵的味道。

  去年,朱忠辉参加了县上统一组织的培训,包吃包住,他还学了不少合作社的管理经验。合作社越办越好,朱忠辉算起了一笔新账:他要在十年内存够200万元给儿子买房。

  为此,今年朱忠辉准备联合十几个有意向的社员,承包村里山头600亩撂荒地,把牛养到150头。“牛也卖,饲草也卖,这样就有双份收入。”他说。

  “等目标都实现,就把养殖场租出去,收入不会断,还能有时间和媳妇去国内的大城市看一看。”朱忠辉看向自己的牛棚,又算起了“未来账”。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