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 这样与病魔“掰手腕”

2020-02-25 17:32:09 来源:央视网 作者:孙洁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关键词二:

  “上班看病,下班议病”

  “今天一个病例要做持续的血液净化治疗,碰到这样的复杂病例,我们首先跟全国的同行,比如跟北京、上海的,包括国内几位著名的呼吸重症方面的专家请教沟通。每天晚上都会讨论治疗方案,根据现有的经验和以前积累的学术认识,调整优化治疗方案。每个治疗,我们都是谨慎的,经过讨论的。”郭强说。

  郭强所在的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130人从苏州出发,进驻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整建制接管了51名重症患者。参战15天,接管的所有的患者“零死亡”,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这个成绩背后,是“上班看病,下班议病”的工作模式。

  从事重症医学近20年,郭强的专业领域就是病毒性肺炎,从禽流感到甲流,实战中积累的“专业自信”,在临床发挥很大作用。比如说,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后喷溅气溶胶是最危险环节,怎样确保安全操作?

  “第一,我们尽可能用药物控制,减少患者的喷溅;第二,是在操作当中,一定要有序,不能搞乱;第三,我们在做患者抢救的同时,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保持头脑清醒,在做最大防护的同时再做最及时的抢救,这一点至关重要。”郭强说,他们所在的病区要求把一些准备困难的抢救药品预先抽好,把呼吸机调好。为防止管子脱落,还要用隔离袋预先包好。“打仗并不是光凭勇气,必须做足准备,我们是做了充分的预估和评判的。”

  困难依然存在,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时间紧、任务重。在一些操作的时候,平时用一倍的力量,这里要用十倍的力量去做,复杂和困难程度超出想象。医护人员往往是浸在汗水里、泡在防护服里去抢救患者,操作时需要更加胆大心细使“巧劲”。例如,在抢救顽固低氧血症患者的时候,患者要趴下来打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这时候,“江苏队”就两个两个轮换上,防止患者翻身大口喘气,既提高成功率又保护医护人员。

  “我们内部总结了系统方案,不仅仅是从治疗、护理,包括患者怎么去送检查,怎么上激素,怎么使用无创呼吸机,每天给予多少液体,甚至患者情绪、睡眠,包括患者的诉求,都会全方位形成标准和方案,最大限度避免误操作风险。”郭强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