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用一生与三农为伴 寻找乡村振兴答案

2019-06-25 16:14:12 来源:央视网 作者:张玉玲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改革加速

  三农迎来新时代

  记者面对面采访李昌平时,他不断强调:“我不是什么三农专家,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说实话。”

  给总理写信之后,改革的车轮开始不断加速。当时,李昌平有一个大胆的判断,“中国应该进入一个乡村复兴的时期了。”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聚焦三农工作,各种利好的改革政策,使农民增收步入快车道,农村民生状况不断改善。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千年税赋一朝免,农民一夜间卸下重担,农村变得更生机勃勃。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强调农村是中国的根基,农业是兴国的保障,农民是圆梦的力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看到这些变化,李昌平说自己很欣慰,涉农改革一直在推进,“特别是农民的负担已大大减轻。”

  新的设想

  打造“村社内置金融”

  记者驱车缓缓行驶在河南信阳的乡村小道,道路两旁满眼嫩绿芽苗,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去的地方叫郝堂村,李昌平的“试验田”就在那里。一湾碧水上,荷叶浮动,低矮的老房、整洁的乡间小道,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豫南山区典型的贫困村。如今,这里已是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地”。

  李昌平和同事孙君等人,为郝堂村设计了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图纸,走政府引导、专家参与、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路子,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态势,挖掘农业农村的文化体验和价值体现,农民将生产要素抵押流转,获得了发展经济和生产的资金。这就是目前李昌平试验的“内置金融”设想。

  不到几年,村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郝堂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批美丽乡村。

  “试验田”的“发动机”叫中国乡建院,坐落在村里一块池塘的后面,古色古香的建筑设计,和周围的小桥流水人家相映成趣。

  56岁的李昌平手提水壶,端着茶杯,微笑着迎接来访的记者。

  人生旅程中该有的荣耀与坎坷、精彩与挫折,他都经历过。他说,自己见证了农村从凋敝走向复兴,再到如今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过程中,郝堂村的试验是比较成功亮眼的一个,离不开当地政府、农民以及“内置金融”合作社的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