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 央视网消息:四月初的北京,春风春雨伴春寒,陈海波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赶到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从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病房外长长的走廊留下了千余位帕金森患者的“墨迹脚印”,墙上的一面面锦旗也道出了患者对这位从医35年、甘愿“嫁”给病人的医者满满的信任与感激。 “帕金森病一旦确诊,无法治愈,需要根据疾病进程终身接受治疗。我们医生要陪伴患者一生,相当于‘嫁’给他们。”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症之后的第二大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在陈海波看来,用“嫁”这个字是对他工作的最恰当诠释。 1995年,在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帕金森病学科奠基人王新德教授的牵头下,北京医院帕金森与锥体外科疾病诊疗中心成立。作为王新德的研究生,陈海波加入到新成立的诊疗中心,开始潜心学习和钻研帕金森病的临床诊疗。这之后的20多年,陈海波便与帕金森病绑在了一起,导师王新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为他之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查方能确诊。不少帕友却有这样的体会:好不容易挂上大医院的专家号,三五分钟就确诊了,说没法治愈让去拿药,便叫下一号了。这让患者和家属的心凉了一半。“陈主任出门诊,一个患者平均要看20分钟,对于首诊的病人一般都会半个多小时。”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崔壮说。出门诊时,陈海波的学生会站在一旁边,首诊病人的所有检查,他都会亲力亲为,写病历也由他本人完成。“原发性帕金森病是很容易被误诊的,有的没有三五年的病程都很难判断。”陈海波说,确诊是制定治疗方案的第一步,一步错将步步错,绝对不能因为医生的不严谨而耽误患者治疗。 每个治疗细节的专业化,需要专业化人员的相互配合,团队每个人都要有存在的价值体现,这是陈海波对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2015年成立了北京医院帕金森团队。该团队由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神经调控医生,康复管理医生,神经影像医生,麻醉医生,心理评估及心理干预医生,专病的护理人员组成,实现了针对帕金森患者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63岁的老孙是陈海波的一位新病人,患帕金森病13年,吃了十年的药,2016年找到陈海波。“药量逐渐增大,到后来吃药也不怎么管用了,每次吃只管一两个钟头。”老孙的丈夫回忆说。陈海波团队经过评估,决定为老孙手术。手术很成功,当打开脑起搏器开关那一刻,老孙的手逐渐停止了抖动,她自己泪流满面,激动地说不出话。然而,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只是整个治疗进程的一个节点,之后还有设备程控,有人把脑起搏器称为“电子药”,它跟吃药一样,“剂量”随着病程进展也是需要终身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