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残片的处理结束后,就可以初步试拼了。拼对采取从下往上、取大优先的原则进行,将兵马俑初拼成形。 “兵马俑和其他文物不同,残片特别多。我们的修复技师上手前,光拼图就要练习1至3年。”兰德省说:“如果底部残片有0.1毫米的偏差,到头部就拼不到一起。” 接下来的粘接也是重要一步,根据他们的经验,粘接剂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陶器的强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至此,一位秦代兵士就初步成形了。”兰德省说:“每‘复活’一位兵士,我们就会为其建立保护修复档案,也就是他的户口本,经过1至3个月的观察后,就可以将文物移交给藏品管理部或考古队。”编目登记的藏品号就成了陶俑的身份证号,按出土位置和坐标将彩绘兵马俑放入原出土地,进行陈列展示。 “残片数量不同,保护修复的时间也不同。最少的,也要3个人修复1到3个月。目前,用时最长的是一个将军俑,团队整整修复了两年。”兰德省说。 通过近30年的科学研究,还原秦俑身上的色彩 兵马俑出土几分钟就失去颜色,这种说法曾非常流行。兰德省专门辟谣:“经过各种摧残,兵马俑出土时本身残存的色彩状况就不太好。”如何保护所剩不多的彩绘,也一直是困扰考古人员的难题。 从1974年3月29日当地村民发现兵马俑以来,一号坑先后经历过3次发掘。 首次挖掘从1978年开始到198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队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兵马俑1000余件、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已保护修复兵马俑1000余件。 第二次是1985年。当时发掘面积有200平方米,探测出残破陶俑704件。但是,残片刚一露头,考古人员就看到此片区域彩绘比较多,而当时没有相应的保护技术力量,所以挖了一年就停工了。现在游客在一号坑中央看到还躺在地上的残片就是第二次挖掘的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