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老苏区福建龙岩长汀县。在河田镇罗地村看到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这里的“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悬河”四周山丘荒秃、植被稀疏、耕地沙化,一派凄凉。 “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致富一方的强烈愿望,再一次在我胸中涌动。回单位后,我便开始了研究实验。”忆及当年,林占熺说。 三年很快过去,1986年秋,林占熺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作原料栽培食、药用菌最终获得成功。香菇等食用菌是木腐菌的传统理论从此被否定,木、草、菌的学科界限从此被突破,一门全新学科——菌草技术从此诞生。 1988年,“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被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并在福建得到大规模推广,被认定是“可以形成支柱产业的好项目”、“特别适用于广大老少边穷地区”。之后,菌草技术相继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贫困地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与援外项目、福建省重点发展的新兴农业产业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据统计,菌草技术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87个县(市、区)推广应用,在生态建设、扶贫减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林占熺也由此赢得“全国扶贫状元”的殊荣。 实践证明,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扶真贫、真扶贫”。林占熺算了一笔账:我国592个贫困县,多数县生态脆弱,如果能在每个贫困县利用非耕地种植万亩菌草,全国可以形成数以千亿元计的产业,有利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 了解林占熺的人知道,他有一个“惯性动作”——寻找。一群人外出,只要发现他“掉队”,往回找可看见他正为移植路边几株不知名的草而忙碌,每次出差回来,行李中最多的也是与草有关系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