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委托的媒体记者张河运说,6月底,他们在萨兰斯克的报道团队,结束了报道任务准备返回莫斯科。临行前一天,住在他们租住的公寓对门、一位名叫柳霞的俄罗斯老奶奶说,“有东西要让我们看一下”。老奶奶拿出的正是56年前与中国笔友段春秀往来的书信,并请求他们帮她寻人。“她也觉得找到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想要试一试。” 回到国内,张河运和同事们找人翻译了书信,尽可能准确地推敲出中国笔友所在的学校、班级和她的姓名。7月7日,故事连同泛黄的书信、照片,经过“俄罗斯文学”、“俄语编辑部”等几个公众号的转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开。 很快,一位自称是段春秀老同学的用户留言说,照片中的那个少女的模样,很像自己的同学段春秀。巧合的是,他们当年就是湘潭市二中初76班级的同学。老同学还透露,段春秀老人现在已经退休,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7月8日,张河运从老人的儿子那里确认,柳霞要寻找的笔友正是现如今已经71岁、家住湘潭的段春秀老人。 短短两天,凭着一个名字、一张照片,间断了56年的联系恢复在即。张河运有些不敢相信,“大概是现在信息越来越发达了。以及有那么多陌生人,出于善意,认真对待着这段寻人故事。” 细节 从信笺到电邮 跨国友谊得以延续 联系上段春秀老人后,张河运和同事又辗转几次,才联系上俄罗斯的柳霞奶奶,并告诉她这个消息。“柳霞奶奶身体不好,正在住院,但知道这个消息很开心。她留下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叮嘱我们转交给段春秀的家人。”之后,段春秀的儿子,也将自己的邮箱留给了柳霞奶奶。 56年前的信笺,56年后的电邮,通信的方式变了,没有变的是这段友情的分量。 段春秀的儿子透露,老人患病多年,目前的生活条件一般,身体和精神状况不太好。家人介绍,对这段笔友交往的经历,老人的记忆有些模糊,但她认出了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 现在,老人的家人和柳霞奶奶交换了双方的电子邮箱。家人觉得,现在网络发达,通过网络视频或者邮件,可以让双方进行沟通。不过,段奶奶的俄语现在几乎完全遗忘,柳霞奶奶使用的是老式手机,对新型的聊天设备或许也不熟悉。之后,可能要借用一些翻译软件,通过邮件才能与对方取得联系。 文/本报记者 张雅 实习生 向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