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尽管有着他与志愿者坚持不懈的巡护,但仍然没有办法阻止大鸨数量的减少。“其中有一只大鸨中毒后,我们送到野生动物机构救治,但大鸨野性很强,不吃不喝,几天后就死亡了。”宋克明说,这只大鸨被他们制成了标本,一直警醒着他们去保护大鸨。 保护大鸨也保护湿地 宋克明带着记者来到大鸨栖息地,指着黄河边的耕地说,那片耕地曾经是一片滩涂湿地,也是大鸨栖息的地方,尽管已经变成了耕地,但大鸨每年还是回到这里越冬。“对于大鸨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 他说,随着环境的变迁,大鸨的“家乡”也开始有了更多人类活动的区域,耕地、风景区、新修的公路等,都在影响着大鸨活动栖息的区域。“我们希望,能够在保护大鸨的同时,保护大鸨的‘家乡’——黄河湿地,让大鸨能够有家可回。”宋克明举例说,曾经在韩国有过这样一个野生保护的成功案例,一个村庄为了防止鸟类糟蹋庄稼捕杀鸟类。当地的鸟类也成了濒危的物种。而经过当地环保人士和机构的努力,渐渐地改变了当地农民的观念,通过保护鸟类,吸引到来自全球各地的鸟类爱好者前来旅游,当地人的收入翻倍增加,人与自然也达到了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 “我们期望也能够让大鸨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生存栖息。”宋克明说,如今,他正致力推动让长垣成为“中华大鸨之乡”,通过鸟类爱好者的到来,拉动大鸨栖息区域农民的收入,也同样让大鸨保护不会成为“无根之水”,实现持续的保护发展。 他强调,如今在大鸨仍处于“濒危”的状况下,保护还是第一位的,如果大鸨已经灭绝,再谈“可持续发展”就显得为时已晚了。 “现在还离不开我” 几十公里沿着黄河的公路,宋克明看着沿途耕地和环境的变化,也同样感叹着大鸨的未来。 “不知今年大鸨会不会受到影响。”宋克明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当地的农民都开始采用光的反射来驱赶鸟类,而不是之前用捕鸟的网或毒饵。大鸨栖息地的四个县,都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经常四县联动一起巡护保护黄河湿地的鸟类。 “志愿者是最辛苦的,每天晚上巡护200公里,光一辆车的油钱就要200元,全都是自掏腰包。”他告诉记者,为了环保奔走了二十多年,他只靠当地的小生意能够维持生活,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环保上。“由于多年在河边巡护,湿气大,我现在也有了支气管炎的‘职业病’。”宋克明笑着说,志愿者来来走走,只有他和几个骨干在一直坚持。“保护大鸨已经刻不容缓,我也想退休,但现在还离不开我。” 对于家人,宋克明还是带着歉疚的。他回忆说,女儿考上大学要他一起去北京,结果由于当时发现有毒饵,需要排查收捡,走不开,他只好将女儿送到了郑州就赶了回来。“别的家长都是将孩子送到学校,而我却只送了一半路。” 说完,他讲话声戛然而止,一分钟之后,他深呼了口气,才继续说:“你们可能觉得一个物种灭绝,对人类没有什么影响。我虽然说不太清楚,但我坚信这件事情的意义重大。” 宋克明的“巡护日记” 2016年02月03日 “保鸨反盗猎·夜间播报”:2016年2月2日国际湿地日,23:10,保鸨志愿者夜间巡护时发现,在芦岗某村西南角,有人带猎狗、矿灯,报警后派出所迅速出警已经追上了盗猎者。具体情况暂未知。另一队志愿者正在其他地方巡护,似乎有听到枪声盗猎斑鸠。 2016年01月29日 “保鸨反盗猎·紧急夜报”1月28日23:20左右,河南长垣志愿者在芦岗马占附近发现五辆盗猎摩托车和五只猎狗,情况异常危急!6名巡护志愿者已合力抓获1名盗猎分子、2辆盗猎车,缴获野山鸡数只,猎狗一条,目前已上缴长垣芦岗派出所。盗猎者匆忙逃跑时掉入河中,现已安全!志愿者安全无恙,请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