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岁的张春林曾担任拜泉县农委主任,是王树清的好搭档,对他的事更是“门儿清”。 “1986年6月10日,全县开一个农业现场会,车队经过一片林子时,王树清就发现一条林带被砍得白花花的,当时就急了。他让所有人下车,说‘请向这些绿色生命默哀3分钟’。”张春林说,这个日子之所以能牢牢记住,就因为这个场景让他记忆深刻。 “不怕王树清看,就怕王树清站。”在当地人眼中,王树清爱树、护树是出了名的,谁种树都不能糊弄,他一准儿能发现问题,直接把树就给你拔起来重种。 1981年,拜泉镇镇郊村有一片返工林,刚种下的3600多棵树全都死了,这事让王树清急得险些一夜白了头。 为了查找问题,王树清在返工林旁待了一天。他发现当地人给大树浇水,一桶水浇了六七棵树,这就是症结啊!一桶水只能浇透一棵树,这么浇树还能活? 在王树清看来,种树不易、守绿更难,想把生态建设好,不光要有良心、有毅力,更要靠科学。 1979年,王树清到沈阳农业大学脱产半年学习农学,“我从那时得到了生态学的启蒙,知道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意识到要请专家和学者来现场指导,做生态农业规划。” 学成归来的王树清将专家指导和自身经验进行了综合,总结出了十子登科、三道防线、三种水库、五种节水灌溉模式、六种防风治沙模式等一系列生态建设科学方法。 站在丁家沟为保持水土而修建的梯田上,王树清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他的“三道防线”理论。 “你从这山上往下看,第一道防线是在山顶上种树,然后在林地和耕地交界的地方挖开截流沟,这样就能把山上的水留住,带不走土和肥;第二道防线是在山坡上修梯田,让雨水就地渗透;第三道防线是把已经冲成的侵蚀沟都种上树,也是为了留住土和肥。”王树清自豪地说,通过这三道防线,从山上流到下游水库的就是清水了,山洪水变成大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