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平寨:一个90后返乡女孩的社区组织之路

2017-12-07 14:39:52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朱凡 责任编辑:武金洋 字号:T|T

  2001年夏天开始,绿耕的工作员开始常驻平寨,之后的每个暑假,都会有很多实习生进村为村民组织活动,例如开办扫盲夜校、给村子里的老人做口述史搜集村子的故事传说、组织妇女手工艺小组、建立社区活动中心,等等。开始的几年间,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那一年,主要经济作物发生大规模病害,村里没有了“活路”,生存压力面前,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社区文化活动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绿耕决定尝试回应村民的“生计”问题,组建生态种植小组、生态养殖小组和手工艺小组,同时搭建公平贸易平台,实现“城乡合作”。

  这个远大的计划在推行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在此期间,吴月琼如愿考上了大学,高考结束后,她没有和父母商量,在志愿表上写下了唯一的选择——云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在启程去昆明上大学的时候,她可能还没有想到,大学毕业后,自己将会回到平寨,和她年少时感佩的前辈们一样成为一名绿耕驻村工作员,更不会想到,她的本地人身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纠结和新的希望。

  从乡村到城市,再到城乡之间

  开学以后,吴月琼惊讶地发现自己是全班唯一填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其他同学都是被调剂来的。班里城市的同学占了大多数,她很快看到了自己和城市同学之间在经济条件上的差距。她不会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买化妆品、买衣服,但这并不影响同学之间的交流。因为对社会工作的向往和看重,也因为自信在其他方面不比别人差,在相对单纯的大学校园里,她感觉不到农村和城市的隔阂,对自己的农村人身份并不太在意。

  直到大二参加一项有关城市流动人口的调研,城乡的之间的差距才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形式展现在她面前。在城中村,她看到以捡垃圾为生的贵州布依族老乡一家人蜗居在一个十平米的房间里,而一街之隔,就是干净、安静、秩序井然的城市生活。她恍然明白,原来在城里打工的农村人的生活状况是这样的,农村人进入城市就要承受这样的差别。在城中村,吴月琼经常听到老乡们说,“如果农村有出路,谁愿意在这里捡‘粪草’(垃圾),有谁愿意一直居无定所的搬家,有谁愿意承受别人冷眼冷语。”这段经历对她影响很大,从那时候起,她开始觉得自己作为读过书的农村人,将来回到农村或许更自由自在,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