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爬是唯一的办法。2010年,李理带着郭小民等3名队友首次确定了285米高的悬崖上有黑鹳窝后,便带着三十来斤的拍摄和攀爬设备上路了。 在喀斯特地貌的山路上行走,一路上能听见鞋子和山石碰撞的咔咔声。当他们来到第一个崖壁时,每个人的腿都在发抖,汗珠直冒。站在山顶上,山脚下的公路是一条不比鞋带粗的细条。“当时才意识到是在玩命,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变了。”回忆当时,李理仍有些后怕。 通往黑鹳巢穴最近的道路,是条只容得下一双脚站立的小路。李理用尼龙绳绑住身体,慢慢地移到目的地,后面的队员也一个个捆住身体,移到巢穴附近。 巢穴在距离脚下十来米的悬崖凹处,峭壁的石头上又长着山枣刺,岩石多有松动,只能把绳索一头捆在石头上,一人下去,其他人拉着绳子。 郭小民蹲在岩石上方,掏出记录本,记录天气、温度等外界条件和黑鹳特征;李理则带着相机下降到巢穴边,拍摄和描述巢里仅有的一只幼年黑鹳,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五分钟。 拍摄和记录黑鹳的过程惊险,找寻的历程则格外漫长。有时,在发现疑似黑鹳的白色粪便之后,要持续蹲守十个小时,才可能确定它是否在附近栖息。 李理骄傲的是,在房山区域,近几年通过监测,发现这个全球只有2000只的濒危物种数量,从开始的三五只攀升到六十多只,“今年冬天我们还要去做最新的数据统计,估计可以突破七十只。”他相信,被授予中国黑鹳之乡的房山,将会发现更多黑鹳。 守护候鸟 每年11月到12月,是天鹅和灰鹤(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等候鸟迁徙到野鸭湖附近的时间。 李理习惯性地爬上三层楼高的监测塔顶,拿出望远镜观察湿地状况和鸟类踪迹。运气好的话,他能看见天鹅或灰鹤成群飞过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