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院子里传来亲切的声音:“崔大娘,我们来看您了!”接着5名穿着白大褂、绿军装的人,在村干部带领下进了屋。
“大娘,白求恩医疗队给您看病来了!”这些兵医生有的为她脱掉袜子,把仪器搬到炕头悉心检查;有的询问她哪里不舒服,吃饭怎样、睡眠如何。检查结束,又给她开了治疗药品。 崔桂英怎么也没想到,70多年过去了还能再见到“白求恩”。1939年9月,白求恩大夫带领八路军医疗队来到村里,把这里当做后方医院,给战士们疗伤,为乡亲们治病。老区人民深情地说:“见到你们格外亲!” 白求恩的药房就设在崔桂英家的一间厢房里。那年,她突发胃病,白求恩为她配了一碗汤药,药到病除。70多年后,白求恩医院又派人来到家里给她看病:“你们还像当年的白大夫一样亲!” 白求恩医疗队来巡诊的消息传开后,牛眼沟村沸腾了。男女老少涌到村口搭起的诊台前,有的向医生寻医问药,有的干脆就是来看看“白求恩”。 炎炎夏日,队员们耐心询问、细心检查、详细解答、开方配药,一连几个小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66岁的医院妇产科原主任王远是年龄最大的队员,她深情地说:“我在医院工作了40多年,服务老区人民就要像当年白求恩一样!” “人民血库作银行,百姓火炕作病床,省吃俭用作军粮。”这几句歌谣,是太行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深情的写照。随部队转战的白求恩医院当年就把药房、诊室设在群众家中,老区人民为抢救伤员、支援部队作出了巨大贡献。 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从2006年起,医院启动“重走白求恩路·老区健康行”活动:医疗队沿着当年白求恩战斗过的足迹,义务行医、分文不取,把爱心和健康送给老区人民。 老区群众的心才是“永远的根据地”。五台县松岩口村,在当年白求恩创办八路军“后方模范医院”的旧址,队员们搭起诊台为乡亲们看病;河间市屯庄村,在当年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的老庙前,医疗队精心开展服务;在白求恩当年战斗过的唐县黄石口村,老党员姜雪子老人行动不便不能来现场,3名医疗队员就上门服务。老区群众说:“咱老百姓有困难,还得靠共产党,还要找解放军!” ■军队医院“姓军为兵”是本职,为兵服务做得再多,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 上战场,让战士放心托付生命 这是一个大专家治疗“小拇指”的故事。 2012年,女学员姜宇在搬运教具时不慎小拇指被挤压,造成粉碎性骨折,创伤面非常严重,按照病情通常需要截肢。 接诊的骨科主任张卫平没有马上手术。截肢虽然操作相对简单,但对这名学员来说无疑会影响她今后的训练和生活。但要保住这个小拇指,治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没有绝对把握。 张卫平认真研究病情后,决定实施修复手术。清除创面,碎骨复位,穿钢丝、上支架、修皮瓣……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绣花一样精细的手术终于完成。 后来,张卫平又连续实施两次手术,既矫正恢复关节的精细功能,又实现表皮的美容,终于使姜宇的小拇指恢复如初。 为了一名女学员小拇指不惜多次实施大手术,医院倾心为兵服务不讲价钱。 2011年11月,某集团军战士陈增华突发重度中毒性脑膜炎,医院紧急协调抽调军地23名专家全力进行抢救,使这名战士在重度昏迷81个小时、生还率不到10%的危重情况下,奇迹般康复。 奇迹背后是真情:院长、政委抢救期间因公出差,回来从机场直奔病房看望战士;神经内科60多岁的冯连元主任听说会诊急症战士,拔掉输液针头赶到现场;医院提供了当时国内最好的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并紧急采购需要的抗病毒、抗感染等昂贵的特效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