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让患者感动的军医何止张笋一人!从战争年代为了掩护伤员用身体挡炮火的英雄军医邢竹林,到和平时期主动到山区义务扶贫倒在行医路上的好军医石磊,再到坚持10年深入老区服务军民的“白求恩医疗队”,白求恩精神始终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医护人员说,每天上下班都从白求恩雕像前经过,在白求恩的目光注视下行医为民,就是要传承他的精神,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病情”为中心,让医疗服务处处充满人文关怀。 这是诊室里温暖感人的一幕。口腔科主任薛毅接诊了一名来种牙的80多岁的老人,她一看到仪器就莫名紧张、血压升高,无法接受手术。薛毅耐心地和老人聊天,了解到她平时在听《小苹果》音乐时最放松后,特意为老人播放《小苹果》并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老人提出自己累了想在病床上睡一会儿,薛毅找来被子让老人安然入睡。 这是令患者终生难忘的经历。肿瘤科主任朱铁年接诊了一名在别处被诊断为肺癌的患者,他认真研究片子,发现影像中有一处极易忽略的疑点。他联系国内著名专家帮助复查,又联系本院胸外科和心内科专家一起研究会诊,最后确诊患者得的是由先天性心肌缺损引发的肺炎。 “把病人当成自己亲人看,就能对诊断极端负责。作为军队医务工作者,永远不要忘记‘军人’这一光荣而特殊的身份。军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我们必须时刻以军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当好军人形象的窗口,把人民军医前面的‘人民’二字举在头顶、揣在心窝。”朱铁年说。 视患如亲,患难与共。把医患关系上升到军民关系的高度来认识,上升到鱼水关系的深情来呵护,这温暖的一幕幕,在这所人民子弟兵的医院早已成为常态,感动着前来就诊的患者。 ■白求恩和解放军,既是医院的“双品牌”,也是“双标高”,他们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让老百姓得实惠—— 创收几个亿,不如老百姓一声满意 2015年9月20日午夜,一辆飞驰的救护车紧急停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门前。车门打开,患者迅速被送进急救室,一场生命大营救随即展开。 患者是一家五口,来自革命老区阜平县下庄乡面盆村,因误食毒蘑菇发生严重食物中毒。正在当地开展医疗帮扶的该院医疗队发现后,立即联系后送抢救。 急诊科牵头,消化内科腾出专门床位,消化内科、肾脏病科、重症监护科、心血管内科等多科室专家联手,为患者开辟救治绿色通道。 患者家庭贫困,医院决定,不遗余力抢救,诊疗、交通、食宿和陪护等费用全免。经过20余天救治,一家五口全部康复出院。 不花一分钱,闯过鬼门关。免费抢救5名老区困难群众,只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发扬救死扶伤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缩影。院长吴广礼说,军队医院不是企业,更不是盈利机构。为民服务,就是要发挥军队医疗资源优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记者注意到,医院老门诊楼使用多年设施陈旧,不少专科门诊也设在老房子中,但就诊患者却络绎不绝。患者们说就是冲着“白求恩”和“解放军”的牌子来的,把医院亲切地称为信得过的“百姓医院”“草根医院”。 “草根医院”,说的是来这里看病的老百姓多,特别是周边区县的贫困群众多;说的是这里看病服务好、价格低,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说的是医院把百姓当亲人,急诊先住院、挂号不限号,千方百计为群众着想。 “创收几个亿,不如老百姓一声满意。”该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一味追求床位、毛收入等经济指标,而是实行规范医疗、安全医疗、温馨医疗,最大限度让老百姓得实惠。在医院采访,记者听到院领导谈论最多的不是“创收”“盈利”“床位”这些字眼,而是“爱心”“减免”“优惠”等词汇,尽显一所军队医院的爱民情怀和社会责任。 邢台一位农民被高压电击中,造成全身多处烧伤,在医院住了45天。出院结账时,家属怎么也没想到花费还不到5万元。烧伤整形科主任杨建民说:“农民不容易,医生帮一把,有时不光是救一条命,甚至会挽救一家人!” 治疗中,杨建民千方百计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对昂贵的一次性器械,能不用的尽量不用;植皮时能一次多植的,决不放到第二次;在确保疗效前提下,尽量缩短住院周期…… 为了给患者省钱,医院公开承诺: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不乱做检查,不开大处方;建立检查单、处方公示制度,对多发病、常见病实行最高限额;设立住院病人费用查询系统,药占比在驻地同类医院中最低。老百姓说: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看病,心里踏实! ■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白求恩医疗队常年巡诊深山村寨、田间炕头,服务老区、反哺人民—— 一片深情暖燕赵 牛眼沟村,河北唐县的一个小村庄。 2014年7月的一天,在村里一户普通农家,95岁的崔桂英老人因骨折行动不便,正在炕上休息。 |